宁夏发展以民生为本
前几年,和尚铺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把危房改造作为重点,村民们纷纷住进崭新的砖瓦房。村长齐忠生说,现在村里已基本实现无危房目标,砖木结构房屋达到90%以上。
“能住这样的房子,那是政策好。”52岁的村民李华坐在自家整洁的客厅里笑着说。
民生计划 为群众办实事
在今年宁夏的10项“民生计划”里,“城乡安居计划”的目标是继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据了解,宁夏今年预计筹措资金1.5亿元,用于完成南部山区危窑危房改造一期工程剩余的9000户改造任务,并启动二期工程,用5年时间帮助10万户贫困农民完成危窑危房改造。
2007年,宁夏制定10项民生计划,包含30件为民办的实事,由自治区党委书记审定,自治区主席挂帅,厅局责任到人。去年年底,30件实事全部落实,受到自治区群众好评。今年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新的10项民生计划和30件为民办的实事,重点解决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民生问题。
“在民生问题上,每年解决一批。老百姓的困难会越来越少。”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介绍“民生计划”时说,民生问题在民族地区、落后地区尤为重要,因此,宁夏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检验工作的好坏看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件事情群众非常满意。”正因如此,2008年自治区继续坚持10项民生计划。
长期以来,宁夏干旱缺水严重,人畜饮水一直是政府重点解决的问题。2007年,自治区把饮水安全工程列入10项民生计划中。在今年的10项民生计划中,排在首位的仍是以改善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的人畜饮水、生态移民等“扶贫开发计划”。
生态移民 从山里走出来
13年前,回民马明海还住在固原市寨科乡。“那时候,一家人住两间窑洞”,生活来源是几亩杂粮地。寨科乡属宁南山区,生态环境恶劣,几亩地的收成也很差,“所有财产是一床被子”。
1995年,马明海一家迁入吴忠市孙家滩地区赵家沟乡吊庄村。当地政府分给他全家8亩地,并帮他种植色素等经济作物。几年前,又分给他家4间砖瓦房。现在,马明海一家除了各种支出,每年还有一两万元的纯收入,家里有了沙发、电视机。年近40岁的马明海说,现在的日子过得很幸福,“以前住山里时没敢想过”。
孙家滩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晓明说,马明海和另外几百户山区群众,是孙家滩的第一批移民。2007年,又有2500多名“西海固”山区移民迁入孙家滩。“我们的目的是把孙家滩建设成生态优美、群众富裕的一流生态‘特区’”。
“南部山区很多群众在干旱区居住,祖祖辈辈住在那里,喝不上水,年年干旱。”王正伟说,生存条件差的地方,自治区采取生态移民的计划,全区还有20万人需要安置,计划用5年或更短时间,把这些群众全部迁移到有水源和能打工的地方,“给他们解决3间房,一个温棚”,使他们走上致富道路。
今年3月14日,宁夏启动了目前在西北干旱地区实施的规模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共安排资金28.42亿元,开发和调整土地71.15万亩,建设42个移民安置区,搬迁20.68万人,惠及同心、海原、盐池、西吉、原州、中卫6县(区)185个行政村520个自然村。2008年计划移民搬迁7.74万人。
卫生服务 让健康有保障
在宁夏的民生计划中,“卫生健康计划”的目标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食品、药品安全体系,提高群众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健康水平。
为从根源上解决“看病贵”问题,宁夏在全国率先开展以省为单位的药品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三统一”改革。2006年,通过对全区城市社区和乡村一级医疗机构、市、县级二级医疗机构和三级医疗机构的三轮统一招标采购,药品价格平均下降40.71%。目前,全区医疗机构90%以上的药品已纳入统一配送管理体系。
此外,宁夏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近3年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安排1.2亿元资金,新改扩建150所乡镇卫生院和2464个村卫生室,2007年提前一年实现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区覆盖。
同时,自治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目前,全区共有358.45万人参加“新农合”,覆盖农业人口389.25万人,参合率为92.1%。2008年,自治区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率和群众受益水平,人均筹资水平由50元提高到100元,报销封顶线由1万元提高到两万元。
本报北京9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