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挑战杯”实战味道更浓
在创业计划竞赛决赛的项目作品展上,学生们向参观者介绍各自的创业项目。
本报记者 赵青摄
11月16日,浙江工商大学的创业团队在创业作品展现场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赵青摄
11月16日,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两支创业团队共同在场外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赵青摄
西南财经大学的《“角斗饰”骨饰继续开发》项目团队在进行创业项目作品展示。
本报记者 赵青摄
11月16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创业高峰论坛上现场为学子“传经”,得到了同学送上的鲜花。
本报记者 赵青摄
11月16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梅(中)等嘉宾共同启动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
本报记者 赵青摄
“我觉得很多参赛的创业项目如果融到投资,马上就可以启动了,这让我也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在展厅里浏览了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创业项目作品后,四川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柳清云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本身是学生物科学的,因此对这方面的创业项目很感兴趣。本届大赛有关生物科学的项目挺多的,而且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纯生物制剂的产品,这说明社会对生物产品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也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世纪,在生物科学方面创业还是很有潜力的”。
参赛的创业项目不再是模拟创业,大学生们是在真正地投入创业,这是很多与会代表的一致感觉。“以前的大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经常是为了大赛去寻找创业项目,然后全凭想当然来制定创业计划书,而现在的参赛项目,很多都是先经过实践检验的,他们觉得项目有发展前景才带来参加比赛,再让比赛进一步检验他们的创业想法是否真正可行,这就比以前务实多了,赛场上实战的味道也就更浓了。”华中科技大学团委书记王志勇表示。
创业项目紧扣社会脉搏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参赛选手黄窻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自己一直在寻找创业项目。一次上机电课时,黄窻听说了老师的发明介绍后产生了兴趣,他很快加入了实验室的研发团队,并且召集了自己的创业团队。“最初就觉得这个项目是一项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的发明,后来渐渐又发现,这个发明还非常切合当前政府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的要求,于是我们成立了海凌创业团队,下决心去推广它。”黄窻说。
本次“挑战杯”上,黄窻和他的团队带来的就是“能量回馈式电梯节电伴侣”。据黄窻介绍,该产品能将电梯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回馈给电网,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节电率高达21%~46%,“我们节电时回馈的能量还不会对电网产生污染”。按照“挑战杯”比赛的规则,参赛的产品是不能够在市场上正式运作过的,海凌创业团队为了先期进行客户试验,就把产品送给客户免费使用,这为他们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我们对产品的推广非常有信心,这个产品不仅能自动适应电网的变化,而且运行稳定,可适用于电梯、油田推油器、电力机车、龙门刨床等设备,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黄窻自信地表示。
节能减排和环保作为一个社会热点,也被大学生创业者们所关注。据本报记者观察,本届“挑战杯”大赛上,针对节能减排和环保问题的项目不在少数,除了“能量回馈式电梯节电伴侣”之外,还有厦门大学的“汽车节能减排器”、南昌大学的“房屋环保改造”等。
创业者注重对项目实际检验
一说起“功夫熊猫”,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电影里那只憨态可掬的卡通熊猫形象,而四川大学也有一支以熊猫为主题的创业团队,他们的创意是“三国熊猫”。
“我们的三国熊猫形象早在一年前就设计好了,随着创业团队的形成,目前已经完成了3批动画形象的变化和变形。”队长徐晶表示,为了完善这个卡通形象,她和队员曾经深入一线调查。因为把受众目标定位在3~14岁的孩子,于是,在成都的一所小学里,她们找来了9个孩子一起进行创作。“我们本来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下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卡通形象,没想到这个过程改变了许多最初的想法。在这之前,我们更多的是凭空想象他们喜欢什么。”徐晶强调,实际调研对创业项目的改进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发现,孩子们的思想已经很成熟了,在他们的世界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坏人和好人两种人了,根据这个情况我们调整了剧本和动画形象”。
经过孩子们检验的“三国熊猫”形象已经比较完善,徐晶介绍,如果能够获得融资,准备进一步开发有关三国熊猫的剧本、连续剧和公仔等衍生产品。
在实际中,不仅创意产品需要公众满意度的检验,技术产品更需要客户的认可。南昌大学的黄峙表示,他们的参赛项目是焊接机器人,也已经得到了试用厂家的肯定。该焊接机器人的特点就是能够针对大型结构件进行野外焊接,这项技术在国内外还都是空白。“我们依托于南昌大学的重点实验室,凭借良好的关系把产品送到企业中试用,他们给出的回馈意见特别好,机器人不仅避免了人工操作容易受伤的情况,还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黄峙介绍说,已经有投资人对这个项目产生了兴趣,并初步达成了投资意向。
南昌大学团委副书记钟贞山已经连续多次带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他表示自己带过的队伍中,参加比赛后创业成功的只有3支,“大学生创业最重要的还是要去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感受到创业的味道”。
实战下才能检验抗压能力
作为历届大赛的评委,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爱国表示,只有在实战状态下才能真正检验大学生创业者的抗压能力。“从第一届‘挑战杯’到现在,我的总体感受是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接近实际”。
为了让大学生能够体验到实战的压力,很多企业也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浩明表示:“我们是做化工的企业,企业的一些项目非常适合大学生创业,有的大学生找不到创业的项目,我们乐于针对某项技术或产品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帮助。”
看到参加“挑战杯”的大学生们信心满满,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表示,并不是每一个参加大赛的大学生都能够得奖,也不是每一个创业项目都能得到投资者的青睐,面对失败,创业者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反省自己,“如果只是因为投资人不投你,你就放弃了,是非常可惜的,至少应该考虑为什么不投你,是因为在市场分析中做得不够?还是产业链的价值解析中自我定位在什么地方想得不透?或者可能团队中缺少一个什么人?知道原因之后,一定想办法改进,再去尝试一下,弱点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弱点是不可克服的,才可以放弃项目”。
刘庆峰也告诫大学生创业者:“如果你说服不了评委,也就说服不了投资方,如果大家都不看好你的项目,你自己非要去做就可能事倍功半。”在他看来,大学生创业应该有两个前提,首先是要有不可遏止的创业冲动,其次要对产业方向有非常清晰的判断,对产业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并确认自己的优势,“这样创业的风险才会小”。
本报成都11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