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
星期
情景模拟,视频评分,大评委制,等额考察……

广东公选年轻干部新招频出

本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陈倩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17    [打印] [关闭]

    

    11月14日下午,团广州白云区委书记陈晓丹回到办公室处理手头上未完成的工作。经历3个多月的公选考验,她即将上任广州市越秀区副区长。

    本报记者 林洁摄

    9月24日,广东公选干部进行领导能力测试。图为看完视频内容的考生开始答题。

    王辉摄

    11月14日,陈晓丹终于有时间回到团广州市白云区委办公室整理一下文件了。不久,她将上任广州市越秀区副区长。刚刚结束了广东省委党校的培训,这位参加过两次公选的基层干部总算把悬在心头3个多月的石头放了下来。和她一起参加培训班学习的,还有通过今年8月广东省省市联合公选选拔上来的另外99名年轻干部。

    1998年,刚从中山大学毕业的陈晓丹赶上了广东省直单位公开招录公务员的机会,经过层层选拔,她被录用到广东省委办公厅工作。5年后,她参加广州市副处级领导干部公选,任共青团广州市白云区委书记。今年8月,广东省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百名年轻干部,她又参加了。

    “参加公选考试虽然累,但从中受益匪浅。”陈晓丹坦言,这是她经历过场次最多、程序最严密的考试,不仅考知识、能力,也考体力和心理素质,是一次比较全面的检验和历练。

    四成以上来自外省,六千多人报名

    8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通过媒体发出《广东省省市联合公开选拔100名年轻干部公告》。

    “面向省内外选拔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市副市长5名,广州、深圳等市辖区副区长27名及一批厅处级职位。”正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暨南大学37岁年轻博导李凤亮教授在网上也看到了这个消息。

    这场被网友和媒体称为“堪比超女快男选拔晋级”的公选,仅年龄条件就卡了很多人:省管职位要求在40岁以下,广州、深圳两市市管职位要求在38岁以下,其他珠三角5个市市管职位要求在35岁以下。

    学历和经验条件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李凤亮符合条件的高校组副校长的报名条件是:“985工程”或“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40岁以下的博士生导师,任处级职务3年以上,留学归国人员。

    最终,网上报名6227人,4337人通过资格初审,其中四成以上来自广东省外,17名来自日本、澳大利亚等,全部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平均年龄不足35岁。

    公选所有职位的平均报考比例为1∶43,其中珠三角5个副市长和珠海、佛山市辖区副区长的报考比例超过1∶100。“拿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副市长来公选,可以看出广东吸引人才的诚意。”广州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刘雪明说。

    原以为公选与自己无关,回国10天后,来不及做更多准备,李凤亮就和3828名考生一起走进了公选笔试考场。经笔试、面试、测试3轮10场考试后,他才从3000多人中脱颖而出。

    记者发现,100名即将任职的干部中,省管职位干部平均年龄37.5岁,最大的40岁,最小的31岁;广州、深圳市管职位干部平均年龄35.4岁,最大的38岁,最小的31岁;地级市管职位干部平均年龄31.9岁,最大的35岁,最小的26岁,团委干部比较集中。广州市管一组5人中有白云、南沙、番禺三个区的团委书记,年龄都在31岁至32岁。除前面提到的团白云区委书记陈晓丹即将履任越秀区副区长外,团番禺区委书记徐柳即将履任番禺区副区长,团南沙区委书记霍阳即将履任南沙区副区长。

    3轮10场考试,面试测试分组

    参加考试时,陈晓丹发现,按照《公告》明确的“考试采取按职位组别报名、分组遴选”方式,她和广州市团番禺区委书记徐柳、团南沙区委书记霍阳分在了广州市管职位第一组,而李凤亮则在省管职位第5组。

    按照规则,考生需参加综合素质和领导工作案例的笔试,外语成绩不计入笔试总分,但须达到合格分数线。“公选考察的是综合素质、平时积累,不是十天半个月的临时突击。”在各个环节考试中,李凤亮对此深有体会。

    李凤亮发现,公选的题目很务实,笔试、面试、测试共10个环节,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本科教学评估、人才培养、专业调整、师资引进、机关管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实际工作经历或思考,要答好题并不容易。

    9月20日,李凤亮和陈晓丹都顺利进入了面试环节。除了参加专题发言(占40%)、结构化面试(占40%)、人机对话(占20%),还要加试外语听说能力测试。

    陈晓丹感受最深的,是这次公选的外语分量较重。和她一起进入第二轮面试的600人中,199人的笔试成绩虽然靠前,但因外语成绩达不到60分合格线而被淘汰,占进入面试人员33.2%。

    在“结构化面试”环节中,李凤亮被问到“机关人员素质不错,但效率不高,作为分管校领导,你打算采取哪些措施?”这样十分实际却又不易解决的难题。好在平时有过一些管理经验,又了解高校行政运作的程序,李凤亮提出“优者竞岗、能者轮岗、庸者下岗”。

    公选过程严肃而紧张。个别考生因为紧张,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姓名、单位等信息,有些因为漏答题而失分,李凤亮为他们感到惋惜,“有些是很不错的”。

    9月24日的测试包括驻点调研(占40%)、情景模拟(占30%)、无领导小组讨论(占30%)三部分。

    情景模拟环节让李凤亮觉得颇有意思。他遇到的情景是,模拟某大学副校长,就当前大学生培养、教育与就业问题答“记者”问。由于紧张,答完第一题,李教授问模拟“记者”的主考官:“这位记者能否重复一下刚才的第二个问题?”下面的评委都笑了,却没有人提示。李教授突然又想起来了。

    报考珠三角某市副市长职位的凌智(化名)正好就“栽”在这个环节。凌智一路过关斩将,对自己很有信心,抽签后第一个进考场,他对场下的人说:“我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任何问题”,没人回应。十几秒后,他才看到问题贴在桌面上,之前自己并不知道。而在他之后的人都得到了“有人提问”的待遇,凌智说自己“有点背”。

    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自由发言时,每两个人一个话筒,总体发言时间有限制。“抢还是不抢,有技巧。”凌智事后说,自己当时也顾及考试礼节,“如果多一个话筒就好了,大家不用抢”。陈晓丹和考友们则自觉控制了发言时间。

    记者了解到,广东公选的笔试问答题关注“排头兵”、产业与人口“双转移”、“干部浮躁”等热点话题,紧扣广东发展实际,切中当前时弊,得到考生和专家的好评。而外语考试作文题写“祝酒词”,则引起了不小的议论,后来命题专家释疑为“常规国际礼仪”才平息。而在外语考试中,“问题奶粉”、“矿难”、“解放思想”成为热门词汇。

    万人大评委、视频评分

    在专题演讲环节,陈晓丹一进考场就发现,与以前一个人面对十来个评委不同的是,有一两百名评委在等着她。而在结构化面试中,评委又换了另外一拨人。

    今年公选的一大亮点就是改革过去“少数评委选人、容易拉票打招呼”的弊端,创新推行“万人选百官”的“大评委制”。所有面试、测试环节打分,每组评委最多的有380多人,最少的也有55人,主要由“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位所在单位的干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三部分组成,其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10%到20%,由电脑随机抽取产生。

    据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介绍,广东这次公选史无前例地提出了“大评委现职制”,要求“扩大群众参与面,提高评分的准确性”。面试环节动用了5000名评委,包括省、市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职位所在市(单位)的干部群众,省、市直相关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

    记者了解到,根据“大评委现职制”,此次公选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评委都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省、市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二是职位所在市(单位)的干部群众,三是省、市直相关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大评委现职制”的实施,使一半以上提供公选职位单位的全体干部群众参加了对考生的评价,落实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大评委制”在此次公选中的体现是,累计超过1万人参加了评委工作。为实现公平、公正的“阳光公选”,在所有面试和测试环节中,评委均由电脑随机抽签确定,提前一天由专人通知到位,每人在同一职位组中只能参加其中一个环节的评委工作,以防止和克服“拉票”、“打招呼”等非组织行为。“虽然考试考点设在省委党校,考场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从其他各大单位借调过来。”

    除了面试、测试计分去掉10%的最高分和5%的最低分,广东在这次珠三角副市长面试中还首创了分考场“视频评分”,其他环节全程录像。也就是说,凌智在专题发言等环节中,面对的不仅仅是在场的评委,还有他报考的市的机关干部,通过视频直播对他进行“远程评分”。

    广州大学政治系教授刘雪明前几年曾担任过某地的公选评委,对比过去“少数评委选人”的现象,他说增加评委是一次进步,但同时指出这样做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成本。

    此前,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负责人解释,“万人”只是总数,每个环节评委最多380人。绝大部分现场评委都在广州工作,参加完一个环节就走,不包吃住。

    等额考察,职位递补

    10月8日,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公布了此次联合公选的100名考察对象名单,这些名单是依照综合成绩由高至低按1∶1比例确定的。也就是说,多人竞选同一个职位,如无意外,最终出任的只能是成绩排在第一的那位。

    公示期间,有35人以信件等方式反映了21名考察对象的情况和问题,经过了解核实,有4名考察对象的情况和问题属实。

    11月10日公布的公选任职情况中,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中山大学教授朱竑等原来不在考察名单之列的8人有职位安排。经考察,由于有8名考察对象或存在有意隐瞒个人实情等原因不适合提拔使用;其中一人自动放弃任职。省委组织部依照综合成绩由高至低,依次相应递补考察了8人。

    对此,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指出,实行等额考察,有助于防止出现某些人在最终的组织考察环节“做手脚”的现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以前在干部考察环节通常采取1∶3的比例,但往往当上该职位的干部,成绩并不是排在第一名。因此,很多人就会觉得公选最终还是流于形式,就算前面考核多么严格,最关键的考察环节还是有很多人为的因素。

    广东公选为何会引起社会舆论高度的关注,频频被誉为“阳光公选”,很多人觉得,此次公选中各环节自始至终紧密相扣,容不得半点暗箱操作,体现了广东省对干部任用的谨慎。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天参加省委党校培训的,还有43名在广东全省公推产生的副厅级领导干部。其中的5名党外人士是经过了组织推荐、述职述廉、专题发言、会议测评、人机对话等环节的竞争,最后胜出的。

    28岁的丁凯获任中山市发改局副局长,此前他是浙江发改委社会发展处主任科员。他觉得,此次公选不在资格上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这样今年刚刚提为主任科员的一般干部也有尝试的机会。而公选的一系列制度设置,也有效杜绝了不良现象。“我作为一个在广东举目无亲的外省人,能够最后入围,是这次选拔公正、公开的最好体现。”

    党外人士有效行使选择监督权

    这两天,广东公选百名年轻厅处级干部名单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其中有8名党外干部,而37岁的安徽省蚌埠市副区长王玲拟任职佛山市副市长,其无党派、女性的身份尤为瞩目。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广东省主委周天鸿发现,以往公推公选,党外干部就是“看热闹”,这次前所未有地可以“登台唱戏”,还“计划单列、指标定向”,开辟了“专门通道”。具体做法是:省8个民主党派分别在全省范围推荐本党派干部两名,无党派干部由省委统战部协助推荐两名,共18名人选,独立成为一个组,按照规定程序竞争择优产生5名人选,然后根据个人德才条件安排担任省直机关和高等院校的副职。

    不仅如此,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泽君专门主持召开民主协商会,就公选100名人选选得怎样、如何安排,专门听取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负责人和无党派及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意见。在为期3个多月的广东公选100名年轻干部全过程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有效行使了选择权、监督权。

    在监督权方面,这次公选聘请党外干部担任巡考员、监督员,对报名、命题、评卷、考试、记分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对于监督员反映的问题,件件有落实、有回音。在最受关注的珠三角5市副市长组角逐中,一名考生专题发言时脱口而出“我们珠海……”,透露了自己所在城市,违反了不得“自报家门”的规定,有评委对此提出疑义,经重放录像和多名监督员确认,考生被取消该环节成绩。

    “总共1万个评委,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占了1000余个,这个‘打分权’是很实在的。”知名党外人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林伦伦对此感受深刻。他担任了公选笔试、面试的副主考、副总监考,以及省属高校组的评委。他认为,这不是“点缀”,而是把党外人士的“选择权”真正落到实处,探索创新了参政议政的方式和渠道,有利于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本报广州11月16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