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1日
星期
用耳朵聊天交友炒股 用身体感知火焰燃烧

盲人用电脑 科技充当“导盲犬”

本报记者 谢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11    [打印] [关闭]
    盲人能干些什么工作?当人们的印象还停留在按摩师、调音师这些传统职业时,首届全国盲人计算机技能大赛的举办,刷新了人们的陈见——原来盲人也能熟练自如地使用电脑,而且水平之高,让很多健全人都自愧不如。

    不仅能聊天交友 还能在家炒股

    12月3日,在北京残疾人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内,“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不断响起,36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盲人选手头戴耳机,紧张地在电脑前进行各项操作。和以往比赛不同的是,考场内36台电脑显示器全都背对着选手。因为对于盲人来说,屏幕中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一个特殊的屏幕阅读软件(以下简称“读屏软件”)来获取的。

    来自浙江杭州的盲人选手顾伶磊接触电脑已有4年,先天失明的他之所以能熟练使用C语言、Visual Basic语言编程制作网页,自如地在网上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交流,读屏软件功不可没。读屏软件的作用是将键盘的所有操作用语音提示出来,并且将电脑屏幕上除图片、视频外的信息转换成声音传递给操作者。有了这样全面的声音提示,盲人仅仅依靠耳朵,也能知道电脑的运行状态和显示内容。

    因为无法获知鼠标在屏幕上运行的轨迹,盲人在使用电脑时,基本都是依靠键盘操作来进行的。堪称高手的顾伶磊使用起各种快捷键来相当娴熟。只见他按下ctrl+F1,先启动读屏软件,接着迅速地在桌面找到IE浏览器,回车打开,再按下Alt+A键,进入收藏夹,找到地址栏里的“盲友之家”,敲回车键登录。

    每进行一步,耳机里就会传出仿女声的提示音,语速极快,大约每分钟600字。普通人初听,几乎无法听懂。“如果调整为正常语速,就会跟不上手指的操作速度。”小顾说,他最快的打字速度能达到每分钟147个字。

    网络聊天、下载书籍和音乐、收发邮件、制作音频视频文件、动手编程开发网站……现在顾伶磊每天至少有7个小时挂在网上。他说,家中书架上的牛皮纸盲文书已落了灰尘,收音机也不太听了,因为网上能找到他想要的一切,而且是最新最及时的。

    获得此次全国盲人计算机技能大赛一等奖的江苏选手姚力,原来从事会计工作,工作两三年后,他因眼疾失明回到家中。“当时自己什么都干不了了,‘看’电视连电视剧的人物都分不清,我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姚力说,没想到接触电脑后,生活之门再次向他开启,现在他不仅每天通过网络和各地的盲人朋友交流心情,而且还能在家炒股。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70%来源于眼睛。盲人因为看不见,所以生活、工作和学习存在很多障碍,很难融入主流社会中。”中国盲人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伟洪说,电脑和信息无障碍技术的出现,相当于给了他们一双新的眼睛,可以弥补因为视觉障碍带来的各种不便。“现在掌握电脑技术的盲人,有的成为专职的编程人员,有的从事电子商务,还有的利用midi进行音乐创作,工作的领域大大拓宽。”

    盲人用电脑无障碍需要全社会关注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陆有1691万盲人,75%在农村。尽管信息化技术已经推广多年,但真正能用上电脑的盲人只有约2万人,这一比例远远小于香港和台湾13%的普及率。李伟洪表示,虽然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目前正大力推动盲人电脑的应用工作,但是由于国内相当多的残疾人尚未脱贫,要实现电脑的普及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

    除了受经济条件制约外,无障碍交流的信息环境对于盲人使用计算机也至关重要。中国盲文出版社信息无障碍中心主任何川是一名盲人,他从1997年就开始用电脑,从最初的DOS系统,到现在的Windows Vista,每次技术的进步,都能缩小他在操作电脑时跟明眼人的差距。“很多跟我在网上神交已久的朋友,见面后得知我是一个盲人,都感到很惊讶呢!”但是,何川也指出,随着软件的不断更新升级和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新的信息障碍又出现在盲人面前。

    “现在好多网页和聊天工具为了安全都搞验证码,但验证码是一个图形,无法被读屏软件读出。”何川说,其实这个问题只需要各厂商在技术开发时,融入信息无障碍的标准便能解决。

    技术的发展总是带给人新的惊喜。何川透露说,在不远的将来,盲人使用电脑不仅能依靠耳朵去听,还能用身体去感知。这项最前沿的技术叫做“虚拟触觉”。比如盲人不能摸火焰,但怎么感觉火焰燃烧的形态呢,“虚拟触觉”技术通过给盲人戴上一个特定的手套,手套能模拟火焰跳动,盲人戴上后便可以感受到火焰的形态。“现在一些语言和文字没办法描述的东西,将来我们也都能体验了。”何川笑着憧憬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