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叫穷,须防止投资过热
在中央部署4万亿元投资计划后,各地迅速公布了自己的投资计划,总投资额超过18万亿元。计划雄心勃勃,可钱从哪里来?早就有人提出过这种疑问。如今连上海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他省市资金来源岂不更让人怀疑?资金上的短缺,已经在一定程度表明,各地的投资计划可能热情有余而可行性不足。
如果非要硬着头皮上马所有计划项目,政府就得在资金来源上动脑筋。地方政府自投资金有限,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所以,最有可能的渠道,就是向银行贷款。
本来,一个项目政府出资多少,银行贷款多少,都是要经过论证的。如果政府财力不足,要加大银行贷款比例,就可能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一是银行贷款的口子如果开得过大,可能诱发通货膨胀;二是银行对自己的投资风险失去控制:效率低下是政府主导型投资的通病,在地方政府GDP冲动下,在现在的决策体制下,项目投资的审慎性得不到保证。而这一轮投资扩张,很多地方纷纷抛出项目,匆忙制订的计划书、项目决策更容易出现纰漏。这样的项目,效益前景如何,还贷能力如何?
作为商业银行,本来应有自己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但时下,政府扩大投资的心情迫切,很可能加大对银行信贷的干预。一位银行内部人士表示:市长出面协调,银行能不给面子吗?特别是那些地方政府有控制权的银行,对来自政府的干预更是无能为力。银监会曾公开表示:少数地方政府对信贷投放的行政干预明显增多,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被迫增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限制行业的信贷投放。
如果项目建成后没有效益或效益不明显,银行的贷款偿还也就无从保证。上海市长韩正说“不知道钱从哪里来时”,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问题:贷款拿什么钱还?目前,上海已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230多公里,每天客流300多万,2008年收入35个亿,但是仅需要返还的利息就高达28亿,收入仅够支付利息,银行贷款的本金如何归还,还是个未知数。在这个基础上,再大规模扩大建设,那还债就更不知靠什么了。这还不算那些投资失败的项目。有些地方政府主导的项目,从建成之初起,就只是摆设,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
银行的坏账太多,风险就不只是银行的,而是全社会的。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有一个见解,在他看来,如果说中国有金融危机的话,不会是类似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外部风险,而是在于内部,即银行坏账太多导致的信贷萎缩。
扩大投资承担着刺激经济、保经济增长的重任,正因为如此,各地正在上演着投资竞赛,都在趁机抢占投资机会。但是,机会还是要靠实力才能真正实现。如果说,投资资金都没法保证,还是对投资计划重新作一下掂量吧。更何况,扩大投资到底会不会给经济足够的刺激,很多人还存疑虑。有学者表示:“投资是一种中间需求,在建成之前它是需求,而到建成以后它就变成了供给,投资既可能是导致中国经济大起的‘热源’,更可能是导致大落的‘冷源’”。我们要保经济增长,但在投资之时,必须审慎。否则,将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