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3日
星期

跨越从更新理念开始

——海军东海舰队用“大自修”理念提升战舰保障软实力
钱晓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23    [打印] [关闭]
    在越来越依赖武器装备的现代海战场,舰员装备自修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舰员自修是影响海军舰艇装备战斗力形成、保持和恢复的最直接因素,也是制约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最大羁绊之一。

    作为海军新型武器装备保障中心的东海舰队某保障基地,以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为纽带,不断优化舰员自修激励机制,用“大自修”理念促进新装备自修能力的高效生成,为实现装备保障能力由岸基向海基跨越开辟了一条新航路。笔者深入某基地保障的两个新装备潜艇支队采访,出于探源,笔者近日专访了作为全军正式实施联合指挥人才培养举措、首批“教官制”正式出台后从海军入选国防大学的该保障基地副司令员徐建卯大校。

    “我为什么冒险去自修?修好了没表扬,修坏了却要担责任、挨批评。”

    战舰出航在即,舰上却突然上报来一大堆的“故障”,以致影响到了战备与训练计划的行动实施。这其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故障原因是“备品不足”。

    为什么总是在关键时刻会冒出这么多的故障?到底是哪些备品不足?缺多少?一连串的疑问引起了装备保障部门的思考,通过深入调查让人感到问题的严峻。

    由于新装备型号多,训练任务重、技术力量弱、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在官兵中存在着“要我学”与“我要学”、“懂管理”与“想管理”、“会修理”与“愿自修”等愿望与现实相互脱节的现象。久而久之,装备技术管理淡化,不但装备故障越来越多,舰员的自修能力也越来越弱,从而严重制约装备的完好率和在航率。

    “舰员能排,要装备部门干什么?”一名舰艇领导甚至如是说。“我为什么冒险去自修?修好了没表扬,修坏了却要担责任、挨批评。”一名老士官坦言。“在新装备保障还没有实现精确化之前,备品不足当然可以是最好的理由,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缺多少!”作为舰艇装备工作负责人的机电长熟知装备工作的现状,他的话令人深思。

    “备品不足却拿不出具体清单,这不能怪舰员。”徐建卯副司令员告诉笔者,“这同时恰恰解读舰员自修难的另一面更深层原因——动力不足。”

    如何增强自修动力?从去年年初开始,该基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拥有新装备的两个潜艇部队率先建立并实施奖罚分明的“装备完好自修人才”评选机制。

    更换保险丝也成了自修“成果”

    新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一个新现象又引起了基地领导的注意:一种是类似于一个保险丝更换这样的简单故障也成了某些单位上报的自修“成果”,另一种是类似于防腐锌棒这样需定期检查更换的技术维护不落实进而扩展成大故障时再自修报“成果”,这种“随意性”显然与评选的初衷相反——自修故障越多越好吗?难道那些没有上报故障的单位自修能力就一定差吗?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扁鹊现象’:扁鹊在他们弟兄三人中医术最差,但名声却最大,为什么?因为他的两个哥哥善于在人的病没得或刚开始时就消灭了它,因而总显得不那么‘神’。而扁鹊总是在病入膏肓之际再施以妙手,从而赢得了更大的名声。因而,真正的高手能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徐建卯认为,这对装备维修来讲是同样的道理。“通过调动舰员主观能动性、力保装备零故障,这是最低成本的自修,既不需消耗备品等人力物力还能最大限度保证装备战备在航,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如何克服这一弊端?基地从健全、完善评选规则入手,把装备“完好率”评估作为评比的第一导向,结合“故障自修率”重点评估,并通过数学建模开发出了“装备自修率评估公式”,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确保评比的公正性。

    “比如,完好率评比中有一项要素叫装备动用强度,以往我们总是以出海天数作为评定依据,但是如果舰艇仅在海上锚泊怎么算?现在,我们是以主轴系带螺旋桨的运转时间来评估舰艇的综合动用强度,要求精确到分钟,同型装备量化评比,更能让官兵信服。”徐建卯告诉笔者。

    用信息化扩张每一次排故的借鉴意义

    在某潜艇支队,笔者参加了一次“自修经验交流会”。让人意想不到的,一是参与会议的主角竟是士官,二是关于故障原因的深层分析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某艇声纳技师董宪德关于不久前新型潜艇跨海区长航中确保装备“零故障”做法介绍更是赢得了一片赞许的目光。

    “我们在提高艇员实际修理能力的同时,更注意提高他们对故障技术的总结能力。一张张的排故技术报告清单,让艇员感到了‘技术含量’。”某潜艇支队机电业务长郑永峰说,“事实上,一个排除故障的总结报告是比排故障本身更有意义的智力劳动,在以前,我们对此也有一定认识,却做不起来。”

    为什么不走好这“最后一步”?根源在于以前的修理成果报告机制不健全。出于各种原因,在临修任务完成之后,修理人员不愿总结修理经验,不能正确、规范报告修理成果,从而导致装备同类故障修理经验借鉴性差,修理实践经验和技术资源流失严重等。

    “敢于承认深层次排除故障的技术总结是比排故本身更有意义、更具价值的智力劳动,是从根本上解决全寿命装备保障的信息来源机制难题,这也是实现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之核心。”徐建卯认为。

    该基地因此转变观念,立足顶层制度设计,一张张优秀的排故技术报告清单,源源不断地输入基地的“装备临修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又被及时反馈到一线部队,一方面成为自修同类故障的样本,加快了修理经验和成果的积累、固化和升华;另一方面又反向评估了舰员自修能力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管理互动效益。

    在该基地,通过倡导“大自修”理念,一群适应新装备维修的高素质人才迅速成长,一批高质量的排故经验得以留存。而由人才和经验共同组成的舰艇装备保障“专家支援库”滚动式扩展,有效地推动着舰艇装备保障力“由岸基保障建设向海上靠前保障延伸”并“由平时保障成果集成向战时支援保障拓展”目标迈进。

    “新机制运行后,艇长对装备的信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不需多过问,艇员自己就主动把故障排除了。这样,艇长就可以集中更多精力研究战术。”某潜艇艇长崔晓华说。2008年上半年,该艇挺进大洋,在完成长航任务后又成功实射新型鱼雷,创下了出航前、返航后故障为零,全程重大故障为零,自修率100%的装备管理奇迹。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