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6日
星期
都江堰市妇联创新培训形式,让灾区女性踏上就业路

绣娘:用针线编织希望

本报记者 闵捷 通讯员 白皓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06    [打印] [关闭]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最大的居民灾后安置点“勤俭人家”,一间板房教室的墙壁挂满了价格不菲的蜀绣作品。今年1月以来,每天都会有几十名妇女坐在这里,一针一线地学习蜀绣的各种技法。一名老师、二十余名学生、人手一套绣制设备,在都江堰市妇联的组织下,灾区女性正逐步在“母亲手工作坊”的孕育中走上就业岗位。

    学习蜀绣的学员们,被称为“绣娘”。在学员雷晓虹看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蜀绣绣娘,就意味着重建新家有了指望。免费学习加上每天5元钱午餐补贴,鼓励着雷晓虹坚持每天来学。她说,墙上那件价值8.9万元的“双面牡丹六鱼”蜀绣屏风,作为教学范例,是她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2月4日,蜀绣学习班负责人张文标告诉记者,正在接受培训的绣娘如果能顺利结业,今年“五一”之后,每人每月收入将超过1000元。

    让灾区妇女不出家门也能挣钱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雷晓虹失去了姐姐和外甥女,年事已高的父母整日沉浸在悲痛之中。在成都市一家餐馆打工的雷晓虹,不得不回到都江堰老家,一边为父母洗衣做饭、照顾起居,一边帮助家里办理灾后重建的各种手续。

    地震后半年多里,雷晓虹全家的开支都来自她丈夫打工的收入,家里的经济压力越来越重。

    她告诉记者:“每天我都要照顾父母,再回成都打工是不可能的,我就经常想,什么时候能有个在家也能挣钱的工作。”

    2008年12月底,雷晓虹在家门口听说“勤俭人家”安置点里要办一个学习班,免费教授蜀绣技能,顿时来了兴趣。

    2009年1月2日,蜀绣免费学习班开班,雷晓虹骑了40分钟自行车,赶到“勤俭人家”安置点,上了第一课。她说,自己在此之前“从没拿过针线”。

    据张文标介绍,蜀绣免费学习班的技术资源,来自四川天府蜀绣有限责任公司,绣娘们经过培训后,逐步能够完成整幅的蜀绣作品。检验合格的整幅作品,将被天府蜀绣公司回购,“回购价最低的都在100元左右”。

    这种“授课—加工—回购”的模式,源于天府蜀绣公司与成都市妇联的合作。依托妇联的组织架构和宣传优势,双方曾经在成都郫县试点成立蜀绣学习班,帮助数十名中年妇女解决了就业难题,成为女性居家灵活就业的示范基地。

    “如今把郫县的经验复制到都江堰,就是为了给受灾同胞们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张文标说。

    2月4日,在学习班的板房里,记者看到两排固定绸布的“花绷子”整齐地摆在中央,印过花的绸布上绣着密密麻麻的丝线,绣娘们正在认真地进行着“沙针”、“匀针”练习。

    在现场指导的曾祥芬老师,有着近30年的蜀绣经验,板房里那扇价值8.9万元的“双面牡丹六鱼”蜀绣屏风,正是她的作品。她是蜀绣大师彭永兴的徒弟,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芙蓉鲤鱼》特大绣屏,就是出自彭永兴之手。

    曾祥芬告诉记者,来学习的绣娘,年纪最大的有60岁,最小的20岁,通过3~4个月的培训,她们大都能掌握基本的针法。到那时,绣娘就可以坐在家里,完成一些简单的蜀绣作品,这样既不耽误照顾家庭,又能有不错的收入。

    绣娘们也是在传承文化遗产

    蜀绣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蜀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蜀绣的技术要求很高,文化内涵十分深厚,技术传承的方式主要为师徒传承,当前,蜀绣面临着“继承乏力”的困难。

    据曾祥芬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时,蜀绣一度火爆,“当时谁家要是有个会蜀绣的娃娃,那全家都光荣;谁要是娶了会蜀绣的媳妇,那真是三生有幸。”

    这种火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渐消失,人们的学习热情也逐渐降低,蜀绣的独门绝技面临着“继承乏力”。目前,成都市蜀绣产业年产值2000余万元,从业人员800余人。而苏绣的从业人数近10万人,年产值接近30亿元。曾祥芬打了个比方,“现在蜀绣看苏绣,就像站在山脚看珠穆朗玛峰”。

    从前只接收年轻徒弟的曾祥芬,也开始手把手地从“穿针”、“认线”教起,耐心指导安置点里的“大龄徒弟”。她说:“为了灾区的姐妹能重新过上好日子,为了蜀绣这门技艺能重新发扬光大,我愿意和姐妹们一起拿起针线,共同奋斗。”

    本报成都2月5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