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动体悟感动 用真情传播真情
2008年11月27日,王瑛因积劳成疾,不幸以身殉职。她在南江工作的11年里,忠实履行党的使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担任纪委书记以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被誉为“党的忠诚卫士,群众的贴心人”,在确诊肺癌晚期的两年多里,仍然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记者们不顾10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一到南江县就开始工作,沿着王瑛生前工作、生活的足迹,深入革命老区,深入山区农村,采集了大量的素材,每天都被王瑛的故事感动着。
拥有65万人口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依山傍水,风景怡人,这里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的首府,培育了伟大的红军精神,又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条件十分艰苦,尤其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中央新闻单位记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克服路途困难,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深入王瑛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深入到她生前挂联的城镇、乡村,采访了她的亲友、同事,她曾帮扶过的困难群众,她曾经查处过的干部和关爱过的“背二哥”。
1月12日下午,记者们来到王瑛曾挂联过的南江县燕山乡采访。这里离县城单程行车只需一个多小时,但沿途大部分路段都是崎岖蜿蜒的山路。一路的颠簸、急弯,使记者们不仅对南江的贫穷落后有了直观感受,还对王瑛重病在身仍顽强工作的艰辛和痛苦有了深刻体会。多次参加过重大典型采访的经济日报记者杨忠阳颇有感触地说:“如此颠簸的行程让我们这些健康人都觉得难受,试想王瑛作为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还多次奔波往返于这段山路,她所承受的痛苦岂不是我们的百倍、千倍?”
在燕山乡海拔近千米的山头火焰寨,这时夕阳西下,气温骤降,但记者们冒着刺骨的山风,采访王瑛生前曾多次关心、帮助过的返乡创业青年、养牛大户岳显峰,双手被冻得僵硬仍不停地拿笔记录着。
正是以这样的工作作风,采访团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完成了大量深入、扎实的采访工作,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惊心动魄的“3·24”案、创造性提出的“五个零”工作法、不顾重病冒风雪慰问80岁老党员……随着对王瑛事迹的了解不断深入,许多记者都被王瑛的铁骨柔情所深深感动。人民日报记者李章军说:“王瑛从不以自身得失为价值取向,而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追求。对我们来说,这不只是一次采访活动,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洗涤。”
“一次一次地抽胸水让她面部抽搐,一次一次地推针输液使她血管萎缩,手背溃烂,一次一次地化疗让她大汗淋漓,身上骨头像被无数的虫子在噬咬。但她从没吭过一声,实在受不了就伸伸腿,侧侧身。”当王瑛生前好友曹曦文声泪俱下地介绍王瑛与癌症病魔搏斗的情景时,许多记者也悄悄地抹着眼泪。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曾采访报道过杨业功、王顺友、张云泉等多位先进人物,许多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她认为每一次采访这样的先进人物,都是对心灵的一次净化。“王瑛短暂的一生做出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令人感动,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加努力地工作。”张严平说。
擅长写人物的文汇报记者江胜信站在王瑛生前为乡亲们组织修建的“连心桥”上,动情地说:“王瑛搭起的不仅是一座桥,更联通了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感染着我们。”
工人日报记者车辉难忘在采访南江“背二哥”的过程中,看到这群朴实的汉子在回忆王瑛时从眼中流出的那两行热泪:“群众的泪水折射出的是王瑛心系基层、胸怀百姓的高尚品格。”
近年来,王瑛和丈夫、母亲、公公都先后身患重病,儿子上大学,她先后还资助了12位贫困孩子读书。但王瑛为官廉洁自好,家境窘迫。她去世后,人们发现她一直保存着的借贷8万元的借条。
看到王瑛家里简陋的陈设,看到面容憔悴的王瑛老母、王瑛丈夫,记者们无不动容,有的记者泪流满面,甚至跑到阳台上悄悄地哭。他们自发自愿地为王瑛的家属捐款。200元,300元,500元……厚厚的一叠钱饱含着对王瑛和家人深切的关爱。在上两乡、八庙乡,记者们还悄悄掏出身上的钱和食物,送给乡亲们。
在前往巴中市采访的途中,采访团还偶遇一起车祸:南江县元潭乡境内,一辆红色的小车被一辆大卡车撞下路坡,车身悬挂在坡崖上,摇摇欲坠,受损车头正冒着烟,挡风玻璃也被撞得粉碎,一位满脸是血的年轻女子被卡在了副驾驶座位上。采访团负责人见状立即下车跳下陡坡,冒险施救,用绳索系住车头,用钢钎将车门撬开后,成功解救出了那位重伤的女子,组织指挥车辆火速送往巴中市医院。
在南江这片红色的热土上采访,记者们加深了对老区人民和贫困地区群众的感情,也加深了对王瑛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情怀的理解,他们为王瑛的事迹所感动,也为人民群众对王瑛的拥戴所感动,在感动中采访,用真挚的感情传播着感动。
新华社成都2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