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9日
星期
以维护社会安定正义为己任的警察为何大案要案频发?
在警察权制约的制度之外,还有其他深层原因吗?

调查显示10%的民警有心理障碍

本报记者 张文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19    [打印] [关闭]
    2月13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蒙自县公安局“110”民警吉忠春与他人发生口角中掏枪将对方打死一案,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人们在对吉忠春的行为进行谴责的同时,也不禁发问:以维护社会安定正义为己任的警察为何大案要案频发?在警察权制约的制度之外,还有其他深层原因吗?

    云南省人大代表、民进昆明市委副主委谢家放说:“此案虽是极端案件,但它反映出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焦虑、易怒、疲惫、消沉、偏执等不良心理状况,在民警中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严重影响到民警的生活和工作。”

    同事非常震惊称其平时很克制

    据红河州公安局新闻发言人称,经初步查明,2月13日晚,蒙自县公安局“110”民警吉忠春(男,汉族,1966年4月5日生,二级警督,属于配枪范围人员)与朋友在一起吃饭饮酒后,驾驶私家轿车于当晚9时30分许到蒙自县天竺路“官恒花园”住宅区找朋友办事。倒车时,差点撞上住户潘俊(男,1968年3月2日生,生前系南方电网红河供电局九千岩硅铁厂厂长)的轿车,双方发生争吵,在争吵过程中发生肢体接触致吉忠春鼻子流血,随后吉忠春拔出随身携带的手枪连射三发,子弹击中潘俊。潘俊经“120”医生抢救无效死亡。

    红河州公安局新闻发言人表示,经专案组初步化验和多方证实,吉忠春在开枪前喝过酒。他同时表示,配枪范围内的民警,下班后应该把枪交回。吉忠春下班后私自带着枪,属严重违规。

    案件发生后,中央、公安部及云南省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先后作出批示。蒙自县公安局有关负责人就此事向受害者及家属表示深深的歉意,对全县人民表示深深的歉意。他说:“此案虽然是民警个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但给公安机关的形象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我们要从此案中汲取深刻教训,举一反三,痛定思痛,采取各种强有力措施不断加大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目前,吉忠春涉嫌故意杀人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检察机关已展开调查,相关善后工作正在开展中。

    吉忠春案件发生后,蒙自县公安局全局上下都深感震惊和难过,一些熟悉他的同事几天来都沉浸在痛苦之中。“他平时为人很好,是个很克制的人,性格并不暴躁。我们根本想象不出他会开枪杀人。”

    据吉忠春的同事回忆,吉忠春是一个工作踏实的人,早年他在乡镇派出所工作的时候,经常帮助困难群众。从事巡警工作以来,出警积极,工作中从未与百姓发生过冲突,也没有遭到过投诉,凡事都能忍。

    吉忠春有两个孩子,妻子做小生意,吉忠春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一时冲动,毁了两个家庭。”他的一位同事说。

    一个民警一年加班200个工作日以上

    “继2003年广州孙志刚事件后,河北聂树斌错杀案、湖北佘祥林冤案、太原警察因口角约人打死北京警察案、成都火车站四五十名警察与小偷‘猫鼠同盟’联手谋取不义之财案,2008年哈尔滨六民警打人致死事件,无不轰动全国。长时间以来,警察行业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在这些案件的背后,人们却忽略了民警心理健康的问题。”谢家放说。

    他指出,警务工作的突发性、危险性、应急性等特点,使得民警承受着比普通职业从业人员更多的心理压力。高压力常引起民警自身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而长期处于生理心理应激状态的民警个体,比较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据统计,民警群体中有10.56%的个体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有2.11%的民警达到严重心理障碍程度。这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敌对性、偏执、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等。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在生活上酗酒,自杀,离婚率高,与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或过于保护家庭成员等;在工作中表现为:效率下降,错误增加,易出事故,退缩,缺少责任心和评价问题出现错误等。警察职业的特殊心理症状,严重影响了民警能力的发挥,降低了公安队伍的素质和战斗力。

    谢家放在调查中发现,警力不足是造成基层民警工作压力过大的首要原因。“中国现有警察160万人,平均每万人才有12名警察,警力配置仅仅是西方国家的1/3。”

    他以昆明市五华区某派出所为例,该辖区共有常住人口9万多,暂住人口1万多,加上各类无法登记的人员,共计11万多,而民警却只有104人,平均每个民警要管理1000余人,如果除去巡逻队等不直接参与管理的警力,每人要管理近2000人。这样造成派出所民警加班很多,工作时间长。除去突发性的加班加点不算,一个民警一个月至少要值班5天(24小时待在派出所),一年加班时间为120个工作日,相当于4个月;如果加上其他加班时间,一个民警一年下来至少加班达200个工作日以上。

    此外,民警们警务工作繁重,除了正常的防爆技能、体能训练、治安巡逻、扫黄打黑任务外,还伴随着各种阶段性、临时性工作、专项斗争等等,而且有时间、有指标、有考核。不仅如此,非警务性的工作也很繁多,有些政府部门因为种种需要,经常要求公安机关出面协助工作,明明不是警务工作,但公安机关因各方面原因不得不去。群众也不断对公安机关提出过多、过杂的要求。过量的加班,使正常的休息和休假无法得到保证,民警中普遍存在疲惫、厌倦、精神委靡,情绪消沉,而且随着从警时间越长,此类不良精神状态越为明显。

    基层民警说忍辱负重是家常便饭

    面对错综复杂的执法环境和繁重的公安保卫任务,基层民警深感“公安工作越来越难干了”。一些基层民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是家常便饭”,“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群众围攻、殴打、谩骂、污辱、诬告,只能忍让克制,不敢在行为上、语言上有任何过激表现”。“许多群众认为民警就是要无所不能、随叫随到,一旦案件久侦不破或是极个别警察犯了错误,社会舆论就毫不留情,大肆批评,对立情绪严重,伤害了民警的自尊心”。

    “这使得不少民警对执法问题持谨慎态度,常常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执法放不开手脚。”一位基层民警说。

    此外,民警们反映,组织内部管理的加强,如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等级评定、全员竞聘上岗等,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把自己的工作环境比喻为:“上有高压线,下有地雷线,前后左右都是警戒线。”

    谢家放也认为:“社会对民警的高要求造成民警心理压力过大。”

    他说,近几年,新警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但还不能改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跟不上上级和社会对民警要求提高的速度。繁重的学习培训任务,以及关乎到个人切身利益的各种考试,使许多民警特别是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民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群众对警察的执法提出了更高甚至苛刻的要求。部分群众稍有不快就投诉,据统计,其中无效投诉和不实投诉占到投诉总量的97%以上,给民警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工作正常进行。

    此外,长期超负荷工作,不仅使民警健康状况透支,而且在家庭责任上也是缺失的。由于民警的工作是全天候性质的,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不能与家人生活步调一致,无法承担家务,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常常遭受父母、妻儿的埋怨、误解,导致家庭不和,吵架甚至离婚。这使广大民警在承受繁重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备受感情的折磨。

    警察目睹残暴场面太多对心理冲击大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警察在任职头3年内耳濡目染的凶杀、丑恶、枪击等场面,比普通人一生中遇到的还要多得多。与当前所承担的工作量和责任相比,公安机关工作量大,但收入却相对较低,难免导致民警心理失衡。当奉献与索取的天平严重倾斜,民警的劳动价值没有被体现时,必定会使民警失去心理平衡,极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来弥补心理失衡和解决实际困难的情况。”谢家放说。

    在日前召开的云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张刘英等14名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名为《政府应为一线民警发加班工资的建议》。他们在建议中说:“云南省公安民警长期超负荷、超时工作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尤其是昆明市公安局,由于省会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不论是110、治安、刑侦、经侦、便衣、水务,还是戒毒所、基层派出所的民警任务都十分繁重。据调查,公安民警平均每月超时工作100多小时,甚至更多,造成身心非常疲劳,又得不到超时补偿。”据悉,在去年的省人代会上,代表们就提出了“民警严重超时工作给予加班工资”的建议,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在本届人代会上,谢家放也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重视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建议》。他在建议中指出,警务繁杂、警力不足、勤务时间欠妥、经费短缺、装备落后、体制不完善等,给民警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成立专门的警察心理咨询机构,为有心理障碍的民警提供倾诉场所,及时对民警中的各种心理失衡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提供给民警排除压力和困扰的方法与技巧,增强民警的心理承受能力已非常重要。他建议,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列入民警的教育培训、提升、选拔、录用和淘汰制度中,在新警培训以及从警职业生涯阶段性定期培训中,要对民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在新警培训期、各种业务培训期或警衔晋升培训期对民警进行心理测试。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