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新政畅通大学生基层就业路
“一增一减,两不畅通,两不适应”困扰大学生就业
王亚栋将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一增一减,两个不畅通,两个不适应”。
王亚栋说,一增一减,是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加上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减少,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减少。
“两个不畅通,一是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渠道不畅通。”王亚栋分析说,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从非公有制企业到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流动存在不少困难,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性不高。一些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部分高校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也不愿意去非公有制企业。另一方面,城乡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渠道也有待进一步畅通。
“两个不适应,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突出。”王亚栋指出,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需进一步解决。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4项新政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在线交流中,王亚栋介绍,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国家最新提出4项具体鼓励政策:
一是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的就业补贴政策。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符合公益性岗位条件的,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在基层和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符合公益性岗位条件的,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在基层和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二是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和应征入伍的,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如江苏省提出高校毕业生自愿到苏北基层工作3年,本科学费可全免。
三是选聘招录优惠政策。对有基层经历的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地市以上公务员考录时扩大比例。
四是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王亚栋说,对于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等各类基层就业专门项目的高校毕业生,如何让他们在服务期满以后实现就业,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做了重点研究。比如,对于那些服务期满的学生,如果自己愿意留在当地实现就业,当地这些岗位上自然减员的可以由这些服务期满的学生补充进去,在当地实现就业。
“如果要在其他领域就业,包括在农村当地或者到城市就业,国家将给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如果这些人员符合当地困难人员的条件,比如零就业家庭或者本人有什么困难难以就业,还可以享受一些补贴政策。”
各地促进就业措施纷纷出台
据王亚栋介绍,除了国家政策外,现在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还制定了许多鼓励基层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例如,宁波市一些区县制定了鼓励大学生到民企就业的生活费、社会保险和住房补贴等政策。
目前,全国20多个省区市针对“离校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工作,共有见习基地(主要是企业)近3000家,每年见习毕业生规模约12万人。从今年起,全国各地将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毕业生参加见习,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进一步拓展一批见习基地。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此作具体部署。
王亚栋说,今年各地还将组织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帮助大学生求职。5月各地将同时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组织民营企业提供适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通过专场招聘等形式,搭建民营企业与高校毕业生间的供需平台。
今年每季度最后1个月的20日至26日,将举办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联合招聘周活动,由全国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立体化平台、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网以及地方有关部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站收集、整理岗位信息,在网上同时发布。
据介绍,9月,全国还将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重点是对离校后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失业登记,免费提供就业服务,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见习。11月,各地同时开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主要面向新一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以此为标志启动新一轮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
本报北京2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