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争论”到“不折腾”
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都需要有政治稳定局面做基础。然而,如何才能保持稳定?我国改革实践的经验表明,一是在实践之中“不争论”,二是在实践之中“不折腾”。
“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来的。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邓小平的这段话已经把“不争论”的理由讲得十分清楚,因而无需赘述。那么,他所说的“不争论”的对象又是什么呢?“南方谈话”中虽然没说,但其实也是很清楚的,即当改革之初的实践(比如搞承包制,比如鼓励个体经营,比如搞特区,比如引进外资……)还不足以上升为新理论,旧的理论还未被排除而且在实践中还顽强地表现自己时,“不搞争论”——反对无谓的、空洞的争论;诉诸实践,让事实来说话。这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争论”的要义。
邓小平之所以强调“不争论”,是因为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国的社会实践证明了一条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需“争论”,也是因为无谓的、空洞的争论不能把实践推进半步,而只能迟滞改革实践的进程。当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有关的体制和机制等问题,是可以并且应该讨论的。因为只有通过科学的讨论,在这些问题上才能逐渐形成共识,从而指导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但是,讨论并不同于特定意义上的“争论”,这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讨论是以和谐方式进行的,是前进中的探索与交流,而特定意义上的“争论”则是要用“戴帽子”把对方压倒,它实际上仍是阶级斗争思维的一种延续。所以不能把“不争论”与不容许讨论等同起来。
“折腾”本是北方的一句方言,特指没事找事,无事生非。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保证“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样一来,就把“不折腾”提高到了我们党保持国家政治稳定的战略的高度,而且是由思想层面的战略上升到了实践层面的战略。
什么是“不折腾”呢?根据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再搞阶级斗争,不要再搞群众运动。这是因为,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了,而且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所有矛盾都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解决,不需要再搞群众运动了。否则会影响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和执行,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在当前,“不折腾”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认准大目标,坚持不懈干下去;“不折腾”就是要科学民主决策,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折腾”就是以大局为重,保持高度稳定,“不走封闭老路,不走易帜邪路”;“不折腾”就是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当然,“不折腾”也并不是就不许搞任何群众性活动了,群众活动还是要搞的,因为历史本来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把最大多数的群众吸引到社会主义建设活动中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活动”与过去搞的特定意义上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同的:运动的本质是革命,它总会带有一定的无序性,而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进行的活动,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规手段。
由此可见,由“不争论”到“不折腾”既体现着我们党在认识社会稳定机制方面的质变,同时也体现着我们党保持社会稳定战略的进步。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两个相关的战略不动摇,我们就一定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