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免入”背后的尴尬
一个本意是保护商业秘密的举动,何以衍变成“国人免入”?
防范之因,起于“仿版”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延安路的新疆边疆宾馆商贸城。一排排店铺清一色挂着大半截儿的帘子,厚重的帘子两边印着“对外贸易,谢绝参观”的字样,门帘统一得让人吃惊。据知情人说,因为商贸城中每家都有门帘,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商机,专门有人“免费赠送”,帘子中间靠下部位都印有“航空订票”、“××产品”等字样。
记者随机进入一家商铺,店内人员立刻用警惕的眼光打量,询问来意,然后用最短的时间将记者“请”出店门。几乎家家如此。
一家门帘比较随意的店内老板并没有表现出过多警惕。这位老板姓苏,了解记者的来意后,他告诉记者,商户家家挂门帘,警惕来人,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被别人“仿版”,那损失可就严重了。
苏老板所说的“仿版”,是指有人故意窃取模仿商家的产品设计版型。
苏老板经营的是服装店,并不怕别人“仿版”,他有自己的经营之道。颇有点儿自豪的苏老板说,他家的产品全国都难找,主要是面料和做工,“一般的设计师是很难做出来的,所以我不怕别人来看。别人来看我也不会制止,但也不喜欢无关紧要的人进来。”
苏老板还表示,“同行免入”不是只发生在新疆,可以说,国内整个服装行业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只是对“中国顾客”比较敏感的事情,在外贸行业比较突出。
店内的翻译人员并没有老板那样自信。她跟记者交谈时表示,如果有中国人进入店内,她都会同其他商铺的人员一样,比较委婉地请对方出去。
她说:初衷不是拒绝中国人入内,只是想防止同行窃取自己的劳动成果——但区分谁是窃取者、谁是顾客太难了,时间一久,商户们就以“中国人”和“外国人”为标准区分了。
内行明眼,谢绝参观
该商贸城市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商家挂帘子,张贴警示标语都是自发的,不是市场管理方的行为。部分新进的商户即便没有发生什么“仿版”行为,知道别人挂帘子的原因后,也会效仿。“在市场工作,对商户们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位市场管理人员表示,商家打出的都是“对外贸易,谢绝参观”、“同行莫入,面斥不雅”之类的标语,还没有看到“国人免入”之类的标语。
据他介绍,这里最早是内销外贸兼有的市场,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逐步发展成专门对外贸易的市场,主要从事对外批发,市场内几乎没有零售商家。铺面只是一个样品展示间,一方面是因为比较小,无法容纳太多的人,另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的特殊性,无法零售。
“一个小小的疏忽,都会让商家失掉商机,尤其是现在经济不景气。”他解释道:“就连搬运工都有可能趁人不备,偷出一些样品,卖给市场内其他的商家。”
质量监督检查部的办公室就在旁边。每家的商品都来自正规厂家,手续齐全。对于“仿版”很快就会出现在整个市场这种现象,质检部门也没有办法。
在市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进入一些商铺。
市场工作人员在门外掀开门帘,表示有事,经许可后进入店内。店主并不在场,在里面的贸易翻译人员明白我们的意图后,解释道,整个市场都是这样,大家也都是为了利益,并没有歧视和侮辱中国人的意思,“我们自己都是中国人啊”。
记者在一家鞋店,环视一周后发现,所有的鞋子都只有一只,没有相同的样品。对此,贸易翻译人员解释说:“客人来看样品,没有必要放两只,我们的样品本来就很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每家做鞋子生意的都是这样。”
她对挂帘子和张贴警示标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都是内行,看一眼就差不多都知道了。你不干这一行,你不知道。挂帘子、贴标语确实很起作用。即便如此小心都防不住,上个星期我们走的最好的一个版的样品被人偷走了,几天后整个市场就都有了。”
界定“仿版”,操作较难
一家商铺姓李的女老板明确向记者表示:不欢迎中国人进来,但并没有其他意思。“不是说不让中国人进,其实有些外国人我们也一样不欢迎。”李女士说,“现在有些人,为了获得同行的商品信息,开始学会雇用一些外国人了。不要说1件了,10件20件我们都不卖,最少40件以上。有些外国人在门口掀开帘子看的时间长了,我们都担惊受怕,只能让他们进来看,要不就出去。”
附近的商铺,很多经营的都是同类的商品。李女士雇的外贸翻译说:“我在这儿干了两三年了,我们同学在这儿的也很多,但是我们从来都不串门儿。即使各自老板经营的商品种类不同,我们也都会很自觉地在门口谈事情,说完就走,一般不会进到店铺里面。”
在一米半见宽的楼道走廊里,有些店铺工作人员站在门口,并没有因为无顾客上门就闲着相互攀谈。从他们面前走过,可以很明显感觉到被审视的眼光,即便不是同行,没有人告诉你“你不受欢迎”,这种森严的气氛,还是不敢让人随意去掀开某家店铺的门帘。在部分商家门口,还有“老乡、朋友、同学免入”的标示。不过,俄文的“欢迎光临”却随处可见。
市场工作人员很无奈:他们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随着市场主要经营对象的改变,几乎没有中国的客户,经营对象的定位决定了不适合国人的需求,也不适合逛街购物的普通市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商家都是产销一条龙,要么有自己的代理厂家,基本上不做二手倒卖。市场内绝大多数商品都是小厂家生产的,版式、面料都比较容易出现雷同现象。加上又没有“版权注册”之类的防范措施,所以如何界定“仿版”,操作起来就比较困难。
对面一栋“精品楼”的工作人员说:他们也想走品牌路线,专门建造了这栋精品楼,想引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品牌产品,但目前也只有一两家体育用品的品牌店来此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