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诚赢得老百姓的信任
2008年12月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时强调,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现任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的吴奇修曾经填补北大“空白”,担任湖南省涟源市偏僻闭塞的南部山区石门村党支部书记7年。
这位“过来人”的人生之路对如今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有何启示?他对大学生村官有何提醒?日前,他在北京接受了本报专访。
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
中国青年报:1987年,你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主动申请下基层,回湖南省级贫困县涟源县(后改市)工作。先后在两个贫困村从事扶贫帮困工作两年多,1995年开始又担任“村官”7年,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你是怎样和农民打交道,并赢得他们信任与支持的?
吴奇修:在基层工作这么多年,我的感受是:农民都很纯朴,要想取得他们的信任,就要动真情、办实事,带着真诚的心跟他们交往,而不能端大学生的架子。我刚到石门村时,老百姓对我抱着怀疑和戒备的心理。有人说:“他就是来镀镀金,我们要让他金子镀不成,沾一身泥巴走。”我知道后什么也没说,也不着急“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走家串户跟农民聊天,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与感受。
“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充分调研之后,我做了几件顺应民心的实事:拆除破烂的小学危房,千方百计建了一所新学校。原来村里的河道淤塞,遇到山洪暴发,农民的房子就会被冲垮,于是我带人挖河道和加固河堤,还在村里修了一条水泥公路。这些工程都是我想办法筹措资金、没让农民掏一分钱做成的。慢慢地,村民们把我当成了自己人,什么掏心窝子的话都爱跟我讲。所以,我的体会是,老百姓是很实在的,不会听你说得多么动听,而是看你是否真的对他们好。你让他们在发展中得到实惠,他们就会支持你。
我从心底里看得起农民,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多干群众急需、让群众受益、打基础管长远的事;用自己的真诚赢得老百姓的信任。我深深体会到,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是喊口号喊不来的;只有深入群众的生活,与群众同甘共苦,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
中国青年报:你在石门村工作时,也遇到过棘手的征地拆迁问题,你是怎样做好群众工作的?
吴奇修:发展工业,离不开征地拆迁,关键是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初石门村项目扩建,无论村干部怎样做工作,一个老农民就是不愿意拆一个废弃不用的猪栏。我坚持一个原则:一定要让群众心甘情愿。我来到这个老农家,他正在杀猪。我不提拆迁的事,而是跟他聊天,猪能卖多少钱?小孩在哪里读书?他留我在他家里吃饭。刚吃饭的时候,他说:“书记,我们这里有一个规矩,要喝3碗米酒,吃一碗肉。”我3碗酒一喝完,他主动说,猪栏留着也没什么用,明天你让他们来拆了吧。我做群众工作的一点体会是,不要急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理解他们,千万不要激化矛盾。
市长哪有怕群众的
中国青年报:这段经历对你以后做群众工作有什么好处?
吴奇修:我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也是在那里锻炼出来的。让我后来在领导岗位敢于面对上访群众。我在湖南省老工业城市冷水江市任市长期间,国有企业改制,上访群众比较多。有一次,200多人来到市委市政府上访。有工作人员想动用警力,让分管市长出面。我说不要动用警力,来一两个警察维持秩序就可,我出面接待,哪有市长怕上访群众的。于是,我主动站出来说:“各位长辈,我是市长,这么多人听不清楚,你们选10多个代表到会议室谈。”他们一听,就没有了抵触情绪。我先耐心地听取他们每个人反映情况,然后我说:“各位长辈生活困难,让你们受苦了,我感到非常内疚,向各位道歉!但问题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符合政策规定的立即解决,政策没规定的,尽快研究尽早办;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要守住政策底线,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会议开了近5个小时,最后一位70多岁的老职工站起来说:“市长说了这番话,我们心里有底了,也表示理解。请市长放心,我们保证国庆节期间不到长沙、北京上访。你们工作辛苦,节假日好好休息。”
我从团湖南省委转岗到省粮食局担任党组书记、局长时,也面对全省粮食企业改革改制遗留问题多、矛盾多、上访人员多的复杂情况。我去之前连续发生较大规模的上访,省粮食局机关被上访群众占了3天。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两年来,通过多方努力筹资3000万元,认真解决了改制企业一些遗留问题,如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经济补偿、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特困家庭救助、大病救助等问题。通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2007年以来,我局受理的来信来访日渐减少,上访人数减少80%以上,没有出现群访。省粮食局连续两年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中国青年报:实践出真知。这段经历,让你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对你决策是不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吴奇修:与基层群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建立的深厚感情使我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岗位都能做到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够真心实意、扎扎实实、不带任何功利思想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
我到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任职善于把国家大政方针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咬定目标不放松,不搞换一个领导就换一种思路,尽量不提新口号,去罗列“一、二、三……工程”。
我在冷水江市当市长时,有关部门提出建一个大广场,我没同意,因为当时处于改革攻坚阶段,钱要用在刀刃上。有限的财力要用来改善民生。
中国青年报:北大毕业后,您先后在村、乡、县、市和省厅局工作,既有在农村基层、贫困地区工作和计委、粮食等经济综合部门工作的经历,又有在工业城市党委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共青团工作的经历,地域和领域跨度都较大。您觉得村官经历对你后来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吴奇修:在农村基层摸爬滚打中对国情民情社情的深刻理解,使我决策时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务求实效;长期处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经常面对各种矛盾的实践锻炼提高了我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带领农民闯荡国际国内市场、苦苦寻觅发展空间的创业经历使我拓宽了国际视野、增强了开放与合作意识等等,这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丰富营养、打下了扎实根基。后来,我深刻感受到,农村基层锻炼的收获成为我推动工作的智慧和力量源泉,如在冷水江市工作时,我们率先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向两型社会转型;在团省委工作时,2005年我们就在全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大调研,并大力开展志愿者活动,引导全社会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在省粮食局工作时,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思路提升壮大传统粮食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些举措在全国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我感觉,多个岗位的磨练使我在开展工作时既能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既勇于创新,又稳打稳扎。
给农民做事一定要有100%的把握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村官太小,舞台太窄,根本无从发挥,干不出什么大事业。您怎么看?
吴奇修:群众利益无小事。“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农村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新观念、能吃苦耐劳的领头人,去带领他们共同创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最紧缺的是人才。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所谓“穷人经济学”是指研究满足穷人需要、研究穷人如何致富、研究如何为穷人致富创造条件的经济学。
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大学生村官如果能在这方面给村民带来收益,会最受他们欢迎,也最能体现自身价值。同时,大学生本身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也使得他们在这方面最容易发挥作用。在北京大学,我主要学的是宏观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大学毕业后的15年间,我一直在研究与实践穷人经济学与农村经济学。“村官”无品无级,它其实不是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业,当看到山村的面貌在一天天变,当看到老百姓在一天天富,当看到村民的笑容在一天天多,当与群众的情谊在一天天加深的时候,当你运用所学知识为最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并为他们不断带来实惠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有什么事比奉献自己、造福百姓更有意义和价值呢?
回首在基层创业的十多年,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是最需要人才和知识的地方,也是最艰苦的地方,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在于地位多高、财富多少,而在于你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了什么。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可以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科研院所,同样也可以在基层、在农村。
中国青年报:你是“过来人”,对现在的大学生村官有什么好建议?
吴奇修: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会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艰苦的适应过程。从大学走入社会大课堂,很多都不一样,心态要调整好,不要用过于理想的眼光看社会、看别人,甚至指责社会,指责别人,对自己也不要过于理想化。期望值不要太高。到农村工作,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使老百姓在发展中得到实惠。但是万事开头难,不要急于去搞新官上任三把火,首先应该加强学习,理性思考,向基层干部学习,在实际中学,特别是去调研,这样才能促成我们所学的现代知识与农村改革实践有机结合。其次要有一颗平常心,做到勤勉敬业、求真务实,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在一点一滴中做起,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相结合,做到既开拓进取,又量力而行,既努力奋斗,又不急于求成。因为农民是交不起学费的,不能说我这件事没干好就算交学费。农民家里积累的财富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时决策失误,可能就会把他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家当都赔进去。所以给农民做事一定要有100%的把握。这不是苛求,所以压力非常大。经常帮助他们,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做让农民得实惠的事以后,在这个地方你就有了威信,就能施展自己的手脚了。
中国青年报:当今,在党的号召下,大批大学生投身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您觉得要让大学生自愿到基层去并能扎下根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吴奇修:近年来,一些地方包括湖南省委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干部,面向优秀村干部招考公务员,选拔优秀基层领导干部到省、市党政机关任职。这些措施,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而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在基层、在一线培养干部的正确导向,是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忠诚党的事业、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传承党的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
培养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主阵地在哪里?在基层一线。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4月在宁夏视察期间曾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2008年2月,习近平副主席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注重选拔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干部,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干部,就是在人民群众中培养干部,就是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干部。
如果在体制机制方面保障基层干部有比较好的待遇,干得好的干部有好的出路,那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会自愿到基层去并能扎下根来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已经在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干部也就会沉下心来、埋头苦干、尽职为民。
人物档案
吴奇修,男,1966年6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后。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是深受农民欢迎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现任中共湖南省第九届省委委员,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