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日
星期
影音书画

为海洋“除草”

实习生 付雁南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01    [打印] [关闭]
    当飞机从锦州湾东部海域上空飞过时,飞行员发现,有一大片海水“像番茄汤一样”,正在阳光下泛着褐红色的光。

    这是1998年的9月,渤海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赤潮暴发了。

    几天之内,这片红色的海水迅速蔓延到天津港和胶州湾,所到之处,海水散发着浓郁的腥臭,沙滩上,鱼、虾、海蜇等海洋生物也“尸横遍野”。

    长期以来,赤潮在人类心目中始终保持着神秘形象。在古埃及,人们曾经因为海水一夜之间变成了“血”而惊恐万分,以为自己触怒了神灵。直到19世纪,达尔文透过显微镜观察了巴西的赤潮海水,发现里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体长只有10微米的蓝藻。人们这才第一次知道,海洋的变色不是因为神灵,只是因为“杂草丛生”而已。

    在1998年的渤海湾,闪光原早藻、佛氏翅早藻、旋沟藻SP三种海洋“杂草”的大量繁殖,将海水染得鲜红。而另一些生物所引发的赤潮,则会呈现粉红色、绿色、茶色等不同的颜色。甚至,如果是一种由夜光虫所引发的赤潮,在夜间看起来,海面还会如同星空一般闪烁、瑰丽。

    但在渔民们看来,这样的景色却透着诡异的气息。在他们的口中,赤潮被称作“臭水”,因为它的出现,伴随的一个词是“死亡”。

    在赤潮的生长期,大量的浮游生物漂浮在海面上,遮挡了阳光,使海底的水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大量死亡。而当赤潮结束的时候,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分解,消耗水中的氧气,又会造成海洋动物的窒息而亡。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赤潮生物都含有毒素。这些毒素不仅会使食用了赤潮生物的鱼类死亡,还会随着食物链逐级传递给海鸟、海豹,最终威胁人类的安全。

    传说,在阿拉斯加,为了惩罚为非作歹的俄罗斯人,印第安人曾经向他们提供带有赤潮毒素的贻贝大餐。而在中国福建省,1986年,赤潮海域的蚵仔也让136名村民集体食物中毒。

    为了减少损失,人们与这些海洋“杂草”进行了持续的斗争,却几乎没占到过什么便宜。

    1989年,赤潮吞没了河北省黄骅县成片的虾池,人们以最快的速度撒下了近20吨具有增氧、杀菌和净化作用的生石灰,但收效甚微。最后,这场覆盖900平方公里的赤潮一共持续了72天,让众多养虾专业户损失惨重。

    事实上,尽管曾有过多次交锋,但人类对于赤潮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在1998年渤海的赤潮发生前,还有专家提出,与往年同期相比,渤海“没有任何异常的变化”。

    直到现在,人类还是没能找到与赤潮发生直接相关的先兆性因素,因此,目前还无法预报赤潮,只能进行持续的监测。

    不过,这种长期的监测却为赤潮暴发的原因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通过对长江口赤潮的观测,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发现,水温升高、盐度下降、无机氮、磷的浓度增高,是赤潮暴发的适宜条件。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我国的赤潮灾害高发区集中在辽河、黄河、长江、珠江的入海口——河水不仅冲淡了海域的盐度,其中包含的污染物也提高了海水中营养盐的含量。

    而科学家们也通过实验证实,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盐的浓度,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当实验室海水样品中的氮、磷浓度超过正常浓度的几倍时,一种重要的赤潮藻类“甲藻”的分裂生殖周期会从4天一次缩短为两天一次。按照这种速度,只用3天,每升海水中,甲藻细胞的数量就能从正常的几百个增长到几万个。

    这种营养盐浓度的提高,被称为海水的“富营养化”。而人类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养殖污水的排放,被很多人确信为海水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

    现在,各国正在积极研究,如何有效治理已经发生的赤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走为上计”,在赤潮发生时,将养殖箱直接转移到干净的水域。

    不过,要真正治理赤潮,主要的方法还是杀除和沉降。前者主要运用化学试剂和生物天敌的投放,直接杀死赤潮生物,但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新的损害;后者则像磁铁一样,把赤潮生物凝聚在一起,沉降在海底,让它们“窒息死亡”。

    而目前国际上最广受认可的治理方法,则是用黏土作为凝聚剂来实现沉降。过去的几十年间,欧美、日本都曾通过向海面喷洒黏土来治理赤潮。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青岛作为帆船项目的赛场,为了防范赤潮,更是准备了1500吨黏土,随时待命。

    不过,谁都知道,这样的手段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不解决环境污染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这些海洋“杂草”可真的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

    《变态的海洋赤潮》

    李宗品 于占国著

    海洋出版社出版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