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7日
星期

开放社会才会有开放的心灵

黄波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17    [打印] [关闭]
    连续相关的几条新闻,都不得不让我把目光专注于我们的心灵。

    7月16日《时代周报》报道了北大坠楼硕士贾昊在生命最后6天屡遭挫折丧失自信的悲剧;而此前几天,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黎立在校内银行抢劫了十万块钱。7月15日央视《新闻会客厅》邀请黎的两名同学和一位教授做了一档节目。黎立的同学透露,原本善良、内向的黎立去抢劫有贫困的因素,但绝非仅仅是为了钱,他在母校读了6年仍没能毕业。

    央视节目的题目就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诚然,并非任何人在物质上都很富足,谁都可能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因此而去抢劫、报复乃至轻生。初看上去,当事人心理“有问题”的嫌疑往往难以洗刷干净。但新闻中,认识贾昊两年、最后6天一直陪伴他的刘扬就很困惑,“他(贾昊)之前这么快乐、这么阳光、这么幽默的一个人,那么有内心力量,他肯定能自我调节的啊。”在刘扬心目中,贾昊并不封闭,“特别能说,说话神采飞扬的,而且他声音特别动听,特别有磁性”。不过,刘扬也承认,在最后的日子里,贾昊反反复复提到的一句话是“我现在一点心力都没有”。

    从新闻中看,贾昊报考博士被拒绝,几个工作机会,尽管他“考试成绩优异、实习表现也受到了中层领导的认可,却总是在校领导层被‘奇怪’地刷掉”……没法知道哪个原因是最后那根稻草,但汇集在一起,悲剧就产生了。

    毫无疑问,黎立和贾昊这两个考上名牌大学、曾经十分努力的人,本应代表底层一种奋发的力量。但励志佳话没能续写,悲剧自然有其个人因素,可社会的反省也切不可少。如果黎立孤立无援的处境能得到学校乃至更多同学的同情,如果贾昊抓到那么多被“奇怪刷掉”的工作机会中的一个……这些假设对当事人来说已经意义不大,但它可以给社会的反省和纠偏指引一个方向。

    生而为人,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如果先天就背负生活重累,就没有任何背景可以炫耀,但这在正常社会里并不特别让人焦虑。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贫困的歧视,而且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找到向上的通道;没背景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遭白眼,并屡屡失去公平分配资源的机会。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受歧视、机会总比别人少的环境中,怎能不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个所有要素都向公众平等开放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开放社会;只有在开放的社会里,才会有开放的心灵。7月15日的《广州日报》对高中生弃考现象进行了调查,文中引用了中国社科院的一个结论:农村孩子改变现状越来越困难。你难道能说,“越来越困难”的背后,都是农村孩子个人努力不够的结果?很多事件、种种迹象都在警示我们:建成一个开放社会还任重道远。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