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7日
星期

李延武:携妻带女负债上大学

本报记者 李菁莹 实习生 刘智强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17    [打印] [关闭]
    7月的南昌骄阳似火,把李延武在华东交通大学附近的“家”烤得滚烫,在这个连饭桌都“省”了的家,自然没有空调。大汗淋漓的妻子正整理行李,要带着5岁的女儿赶晚上的火车回老家河南。尽管已经放暑假了,李延武坚持不回家,他要留在研究生院值班,一来挣点钱补贴生活费,二来要整理从四川灾区带回的调查问卷。

    两年前,李延武携妻带女来到江西,成为华东交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第一届研究生。因为带着老婆孩子上大学,他在校园里显得与众不同。

    李延武是个倔强的人,认准的事,会一根筋坚持到底。10年前他从洛阳一所专科院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乡村中学的体育老师。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9年,结婚育女。但平静的生活并没有让李延武放弃心中的梦想,女儿出生后,“当大学老师”的梦想变得更加强烈而迫切。

    李延武决定考研。然而这一考就是3年,直到2007年,终于被华东交通大学录取。谈到个中的酸甜苦辣,李延武自嘲道:“我从小就不聪明,考高中考了两年,考大学考了两年,考研又考了3年!”

    妻子李纳,原来在老家开了一家幼儿园,为了随丈夫读书,她毅然把幼儿园关了。就在丈夫读书的附近找到一家幼儿园打工,每个月800多元的工资,支撑起丈夫读研的梦。

    李延武把全身心扑在学习上,年年专业成绩都是学院第一。妻子承担起了家里全部的家务和开支。今年秋季开学,他即使把4000元的奖学金都交上,也还欠一半的学费。之前,李延武已经欠债两万元。“幸好,学院了解我家里的情况,从来没有催我缴费!”

    只为了一个承诺,尽管负债累累,李延武却举债3次入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在研究生院学生会担任副主席的李延武,不仅号召同学为灾区募捐,还特别想去灾区了解真实情况。2008年9月,他借了1000多元,背着鼓鼓囊囊的行李自费赴川,行李里有5个排球、600多支圆珠笔,还有羽毛球拍、跳绳。“我的能力就这么大了!”李延武为自己没能为灾区的孩子买更多的礼物而内疚。

    他去了汶川和小金县。当他来到汶川威州中学时,他被告知,学校缺体育老师。没有多想,李延武当即向校长承诺:明年我还来,给你们义务支教!

    回到学校,李延武开始和导师“谈判”,执意要去汶川支教,导师不同意,问他:“你老婆孩子怎么办?”“我带她们去四川!”导师又问:“你的论文怎么办?”李延武考虑良久,终于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他兴奋地告诉导师:“我就研究通过体育锻炼来干预灾难心理。”

    导师“无奈”同意了。又东挪西借了4000元钱,李延武再次入川。他绝不给学校添一丁点儿麻烦、拿学校的一针一线。为省钱,他找到学校附近一农民家的杂物间住下了。晚上,塑料顶棚、四面漏风的杂物间冷得不行,李延武把衣服全部穿上,再把被子和褥子统统盖在身上。

    在灾区最大的收获,是带回了3800多份的调查问卷。李延武舍不得打包邮寄的费用,这些沉甸甸的资料,再加上厚重的行李,李延武双手拎着、脖子上还挂一个,硬是扛回了家,庞大笨重的行李几次上公交车都被售票员堵着不让上。

    李延武很健谈,对自己的理想充满激情。唯独谈到妻子,李延武只剩内疚,“即使是3次借钱入川,妻子一句埋怨的话都没有!”

    还有半年,李延武就要毕业了,他正在为自己“当大学老师”的理想做最后的努力。“我没有多大物欲,常跟爱人说,我们会越过越好的……”这是李延武对妻子的全部承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