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国庆:从“吃饱”到“养生”
编者按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报与香港旅游发展局共同推出“60国庆看香港——寻找‘国庆’的故事”活动。活动将寻找60位名字叫“国庆”或者生于10月1日的读者,并通过对他们既普通又特殊的人生故事的报道,让广大读者感受到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国庆60周年前夕,组织这些“国庆”亲临香港,见证“一国两制”下香港的繁荣与发展。
2009年7月2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学楼内,郝国庆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查资料。眼前的郝国庆,精神头儿十足,走路时腰杆笔挺,虎虎生风,在他身后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说话声音更是亮堂得让人怀疑他的年龄——他即将同我们的新中国一起迎来60岁生日。
“我是名副其实的真‘国庆’!”郝国庆说,他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中出生的,是新中国真正的同龄人,恰好家里的孩子都是“国”字辈儿,长辈们不假思索地就为他取了“国庆”的名字。
名字虽是应景起的,但父母还是希望这个新生儿能同新中国一起健康成长,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很少有人能猜出郝国庆的真实年龄,“肯定不到五十岁!”每当有人这样说的时候,郝国庆就会低下头,避开说话者的目光,有些得意又有些害羞地笑笑。郝国庆非常注意养生,几乎不生病,更很少吃药、打针,“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香”。
郝国庆清楚地记得,1956年,7岁的他在北京什刹海后面的鸦儿胡同小学上学,读二年级的时候,社会上开始流传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身体强健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现在叫生活,以前那是生存。”郝国庆说,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下,强身健体的观念虽已深入人心,但根本没有条件去讲究养生,尤其在困难时期,能让家里的孩子吃饱肚子是母亲和奶奶每天费尽心思的一件事情。
对郝国庆来说,每逢国庆节生日那天,母亲亲手煮的那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成为一种“奢侈享受”。
1978年改革开放,郝国庆已经从部队复员回到北京,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人事部门工作了3年。1975年郝国庆的工资是36元,到80年代涨到50多元,90年代则是几百元。自己小时候吃饭目标是“吃饱”,等到自己有了女儿,追求的则是“科学营养”,在吃饭上已经“不差钱”。在郝国庆和新中国一起迎来40岁生日时,他第一次吃上了散发着浓浓奶油香味的生日蛋糕。
上世纪90年代,郝国庆发现,北京的一些高档小区逐渐建起了体育中心,但那时候去锻炼的人多是体育爱好者,再早一点的健身房,实行会员制度,入会费要8000多元,会员多是一些收入较高的白领或者演艺人员。
“短短的十年后,各个健身房、体育馆都火啦!如今,办一张会员卡只需几百元,用流行的话讲就是‘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郝国庆感慨地说。他经常劝朋友注意锻炼身体,现在生活水平提高,营养不良的情况不多见了,要转为警惕“职业病”和“富贵病”,尽量多走楼梯少坐电梯,回家后可以蹲着马步看电视。
有统计显示,1949年中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增长到68岁,30年间增长了30多岁,国民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又过了近3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里说,中国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1岁和74岁。
现在,每天早上6时到8时是郝国庆雷打不动的体育锻炼时间,每周一三五去游泳馆游2000米,星期二四六则去跑步。此外,他还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专用健身房的兼职教练,指导大伙儿进行有氧训练和肌肉负荷训练等。
除了体育锻炼,郝国庆每天的饮食也很“养生”:早上的食谱是一杯蜂蜜水、两粒蜂胶、一个鸡蛋、一个苹果,中午除了正餐外还补充一些维生素片。
“都说‘60岁前不生病,80岁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我要争取努力活到100岁,和我们的祖国一起庆祝百年生日!”郝国庆边说边留下一串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