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烂摊子”打造成“亚洲第一园”
转业后仅8年多,他便把一个药用植物园从濒临破产改建成“亚洲第一园”,固定资产比2000年年底增值近亿元。由他主持研发的科研项目,有4项荣获国家专利。
他就是全国模范军转干部、广西药用植物园主任缪剑华。2007年,作为广西唯一的优秀军转干部代表,缪剑华被推荐赴京参加建军80周年庆典。
2000年8月,38岁的缪剑华转业到广西北海市体委任副主任。在常人眼里,这是一个相对轻松、收入稳定的岗位,他可以安逸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了。
然而,到新岗位仅7个月的缪剑华,在得知广西药用植物园的上级主管部门想挑选一名主任、急需一名“领头雁”带领职工走出困境的消息后,从不“安分守己”的他想都没想,就毛遂自荐前往上任。
当时的药用植物园是一个连生存都困难的“烂摊子”,转让、破产等字眼已进入上级主管单位的考虑范围。人浮于事、杂草丛生、品种丢失、珍稀生物濒危或频频死亡,400多人的单位欠债400多万元。更让缪剑华想不到的是,报到第一天,迎接他的却是一张单人铁床、一个铁桶、一张草席、一个吊扇、一张旧办公桌,外加一双拖鞋。园内领导为他接风,4个人的接风宴仅吃了4盘饺子。部队战友看望时劝他:“这个情况5年也翻不了身,还是赶快调走吧!”
缪剑华刚到任时,人浮于事的问题在单位比较严重,中层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比较弱。2001年4月,缪剑华从竞聘中层领导干部入手,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谁不作为,谁就没有地位。经过职工推荐、职工代表大会提名、竞聘小组综合考评,原有的20多名中层干部,有4名竞聘获任,9名职工竞聘进入单位中层领导岗位。1年多之后的新一轮竞聘中,又有4名中层领导落聘。2005年,药用植物园又对改革进行深化,实行全员聘用,重新核定岗位职责,以体现能力和业绩为重点,把个人的经济收入与岗位职责相结合,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这一措施彻底打破了药用植物园建园几十年来“吃大锅饭”的状况。这一“逼”,也真把企业盘活了,2004年药用植物园就实现了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利润700多万元。
200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现代中药产业化重大项目发展计划。经过缜密分析论证,缪剑华以军人特有的胆识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广西大宗地道及濒危稀缺药材GAP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当时,全国共有100多家药用植物园争相申报该项目。
为做好专家答辩,缪剑华又拿出了部队的作风,毅然“啃”起了1米多高的资料,并试讲20多遍。2003年8月,药用植物园申报项目被批准立项,实现了国家发改委支持广西中药材种植项目“零的突破”,总投资1.18亿元的项目资金也为药用植物园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缪剑华更是不遗余力。缪剑华利用药用植物园“人才小高地”品牌,吸引了5名院士、9名博士和34名硕士到药园工作,聘请28位中外知名中医药专家为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以药用植物生态学、天然产物开发等11个重点学科为核心的博士、硕士科研团队。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参观讲学,洽谈项目合作。如今,药用植物园自身可谓人才济济:396名员工中,263人为科技人员,有高级职称者32人,博士9人。2004年,药用植物园跻身广西首批13家“人才小高地”,成为全国药用植物研究的人才“硅谷”。
如今,药用植物园在面积、药用植物品种、科技含量、科研成果等20多项评价指标中,综合排名居亚洲同行业第一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药用植物园”。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把药用植物园建设成为世界级药用植物园项目列入了广西“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年,自治区政府和中国工程院签订共建广西药用植物园协议,计划在2010年建成世界级药用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