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经济社会需求 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湛江师范学院在“校地合作”方面的探索,是广东省属高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缩影。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广东省属各高校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广东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大力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广东特色。
落实《规划纲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广东省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实际,《规划纲要》提出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等新的重大任务。这些新任务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高水平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这就对广东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人才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按照《规划纲要》关于“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要求,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抓好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技术性、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双师型”培养特点,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深圳大学保持“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保持“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修订完善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改造力度,设立“创新学分”、“大学生创业基金”,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切实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联系办学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定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统帅和主导作用,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定位必然导致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广东省属各高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紧抓住“怎样培养人”这个关键问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创新试验,大胆探索实践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金融学院充分发挥学校的金融行业特色,紧密联系金融行业的实际,探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应用人才课程培养模式,邀请银行等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金融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材选用、实践内容,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模式和特色。
华南师范大学紧密结合珠三角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继续深化和拓展学分制、综合班、主辅修、“4+2”、按大类招生、国内外交换生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推行师范生顶岗实习,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规划纲要》重点明确了珠三角地区要加快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的新任务。各高校围绕这一任务,加强校内实践实训实习中心和校外实践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注重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企业,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工程实践和项目训练,更好地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服务,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广东工业大学今年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设立学生科研项目供学生申请,并建立“科研导师制”,加强教师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此外,还出台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的新的奖励办法,推动学生科技活动上层次、上水平。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建立动漫科技平台,与黄埔区4家企业进行了经常性项目的合作,与20多家动漫公司建立了合作意向,为黄埔动漫科技园区的建设提供培训、制作和营销等多项服务,并通过这些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努力破解学生创业就业难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各高校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千方百计、群策群力谋求解决。
华南农业大学通过构建“五大平台”,即引导辅助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政策服务平台、用人单位招聘平台和就业实习与教学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
广州美术学院出台鼓励自主创业、帮扶“双困”学生、开辟实习基地、增加技能培训、实行签约激励、实施培训补助等10项措施,积极扶助学生就业创业。该院启动“广州美术学院岭南印象园创意市集”学生创意创业项目,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毕业生给予每人2000元的支持。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创业工程,开辟“创业带动就业”新领域。在一年级普及开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教育》;在二年级选拔一批有创业激情和潜质的学生,按专业组团,开展模拟创业训练;在三年级则引导创业团队进入社会,进入创业基地,并组建“创业导师团”进行一对一帮扶,开展创业实践。目前,已在深圳华南城与企业合作共建158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提供300多个创业就业岗位。
虽然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社会提供的岗位骤减,但广东高校毕业生人数却比去年增加4万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截至7月2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5.05%,与去年基本持平。
本报深圳7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