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复兴需从小学校园起步
按照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副董事长张路的统计,目前全北京上千万人当中每周能坚持踢两次足球的青少年不超过1万人。“这个数字说起来很可怕”,张路说,以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个数字“在10万人左右才是正常的”。
张路给出的数字虽然悲观,但却是事实。北京市海淀区一所重点中学多年来一直是“足球传统校”,但教练张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学校里打篮球的孩子已经超过了踢足球的学生。
“(足球)校队不像10年前那样有吸引力了,近几年校队的成绩逐渐下滑,尤其是初中部,招不到人。”张老师说,“原来初中校队都是从少年宫招人,另外再加上喜欢踢球并且有一定技术特点的普通学生,但是现在只能勉强凑齐一支球队。”
中学高中部的球队如果在北京市的比赛中拿到名次,会有一部分主力队员享受“二级运动员”待遇并在高考中得到加分,不过张老师说这毕竟只是几名突出队员,“大部分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越来越淡,踢球的孩子不多了,就算是课外活动时也很少有人踢球”。
致力于青少年足球培训课程的“万国群星”,是北京第一个中外合资业余足球俱乐部,创建者英国人罗文说:“不包括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仅在英格兰就有数万个业余足球俱乐部在指导10岁到12岁左右的青少年踢球。政府在其中起推动作用,所以英格兰足球能够培养出很多基础人才,如果孩子确实有踢球天赋,他们可以选择加入职业俱乐部的梯队,成为职业运动员。”
和英格兰相比,中国足球的基础教育并不成功。张路认为,基础差距是中国足球落后的最大原因。“我们总想一下子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但是没有良好的基础,大楼永远盖不高。”张路说,“我们的足球教育甚至不应该强调从青少年抓起,而应该从小学就开始普及。”
“对6岁到12岁的小学生来说,足球的竞争力并不比篮球差,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个子都不高,打篮球投篮比较困难,所以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足球。”张路说,“但是我们做过的类似努力还是失败了,并没有培养起小学生对足球的热爱,我反思的结果是,我们的出发点是错的。”
长期以来,中国足球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出发点一直是套用“球星、前途、职业队、国家队”这样的标准,事实证明,把这套标准用在儿童、青少年足球教育方面是错误的,“学校没有义务培养运动员,有的学生刚开始喜欢足球,踢几天踢不过天赋好的同学,就再也不踢了,这都是足球教育理念的偏差。”张路说。
很多专家认同这样的观点,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并不为过,“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过早把输赢观念灌输给孩子,他们更应该享受踢足球的乐趣”。
“对失败者的鼓励一样重要,无论是儿童阶段,还是青少年阶段,他们需要的是对足球、对比赛的喜爱,他们中间只有一小部分佼佼者会成为职业球员,代表俱乐部或者国家队参加比赛争取荣誉。”
“我组织过很多青少年足球比赛,组织这类比赛最需要的是耐心,要有很强的计划性。”意大利青少年足球专家华盛顿说,“其实在意大利也有这样的情况:俱乐部只愿意在成年队和球星身上投资,不愿意把钱花在青少年球员身上,但是意大利足球联盟会出面干涉俱乐部的这种做法。”
意大利足球近年也正处于变革阶段,但多年的积累使得意大利人不缺基础设施和培训体系,缺的只是赞助商投资,而中国足球则是全方位的资源匮乏。
“经常有人跟我聊足球时说,中国缺乏对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实际上以国安俱乐部为例,梯队建设已经形成了,已经有了渠道,但是我们的三线队招不到人,没有合适的中小学生能进入我们的培训体系。”张路说,“如果有大量的孩子愿意享受踢球的快乐,那么培训体系很快就能完善起来。”
据专家介绍,国家体育总局已经从体彩公益金中向中国足协拨款4000万元用于“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全国范围内该计划首批试点城市一共46座,北京市77所学校已经加入到计划当中。
“今年要在60所小学、40所初中、20所高中和10所大学推广校园足球运动”,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孙康林说,“希望足球运动能够逐渐成为校园文化。”
本报北京7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