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9日
星期
中国国际足球产业高峰论坛变成青少年培养问题反思会——

中国足球的复兴需从小学校园起步

本报记者 郭剑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29    [打印] [关闭]
    三支英超球队正在准备明天开始的“英超亚洲杯”比赛,随行的英超联盟市场销售总监理查德和一些技术官员今天出席了“中国国际足球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参加论坛讨论的很多业内人士都把话题引向了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培养问题,代表中国足协出席这次论坛的中国足协副主席薛立表示“受益匪浅”。

    按照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副董事长张路的统计,目前全北京上千万人当中每周能坚持踢两次足球的青少年不超过1万人。“这个数字说起来很可怕”,张路说,以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个数字“在10万人左右才是正常的”。

    张路给出的数字虽然悲观,但却是事实。北京市海淀区一所重点中学多年来一直是“足球传统校”,但教练张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学校里打篮球的孩子已经超过了踢足球的学生。

    “(足球)校队不像10年前那样有吸引力了,近几年校队的成绩逐渐下滑,尤其是初中部,招不到人。”张老师说,“原来初中校队都是从少年宫招人,另外再加上喜欢踢球并且有一定技术特点的普通学生,但是现在只能勉强凑齐一支球队。”

    中学高中部的球队如果在北京市的比赛中拿到名次,会有一部分主力队员享受“二级运动员”待遇并在高考中得到加分,不过张老师说这毕竟只是几名突出队员,“大部分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越来越淡,踢球的孩子不多了,就算是课外活动时也很少有人踢球”。

    致力于青少年足球培训课程的“万国群星”,是北京第一个中外合资业余足球俱乐部,创建者英国人罗文说:“不包括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仅在英格兰就有数万个业余足球俱乐部在指导10岁到12岁左右的青少年踢球。政府在其中起推动作用,所以英格兰足球能够培养出很多基础人才,如果孩子确实有踢球天赋,他们可以选择加入职业俱乐部的梯队,成为职业运动员。”

    和英格兰相比,中国足球的基础教育并不成功。张路认为,基础差距是中国足球落后的最大原因。“我们总想一下子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但是没有良好的基础,大楼永远盖不高。”张路说,“我们的足球教育甚至不应该强调从青少年抓起,而应该从小学就开始普及。”

    “对6岁到12岁的小学生来说,足球的竞争力并不比篮球差,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个子都不高,打篮球投篮比较困难,所以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足球。”张路说,“但是我们做过的类似努力还是失败了,并没有培养起小学生对足球的热爱,我反思的结果是,我们的出发点是错的。”

    长期以来,中国足球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出发点一直是套用“球星、前途、职业队、国家队”这样的标准,事实证明,把这套标准用在儿童、青少年足球教育方面是错误的,“学校没有义务培养运动员,有的学生刚开始喜欢足球,踢几天踢不过天赋好的同学,就再也不踢了,这都是足球教育理念的偏差。”张路说。

    很多专家认同这样的观点,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并不为过,“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过早把输赢观念灌输给孩子,他们更应该享受踢足球的乐趣”。

    “对失败者的鼓励一样重要,无论是儿童阶段,还是青少年阶段,他们需要的是对足球、对比赛的喜爱,他们中间只有一小部分佼佼者会成为职业球员,代表俱乐部或者国家队参加比赛争取荣誉。”

    “我组织过很多青少年足球比赛,组织这类比赛最需要的是耐心,要有很强的计划性。”意大利青少年足球专家华盛顿说,“其实在意大利也有这样的情况:俱乐部只愿意在成年队和球星身上投资,不愿意把钱花在青少年球员身上,但是意大利足球联盟会出面干涉俱乐部的这种做法。”

    意大利足球近年也正处于变革阶段,但多年的积累使得意大利人不缺基础设施和培训体系,缺的只是赞助商投资,而中国足球则是全方位的资源匮乏。

    “经常有人跟我聊足球时说,中国缺乏对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实际上以国安俱乐部为例,梯队建设已经形成了,已经有了渠道,但是我们的三线队招不到人,没有合适的中小学生能进入我们的培训体系。”张路说,“如果有大量的孩子愿意享受踢球的快乐,那么培训体系很快就能完善起来。”

    据专家介绍,国家体育总局已经从体彩公益金中向中国足协拨款4000万元用于“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全国范围内该计划首批试点城市一共46座,北京市77所学校已经加入到计划当中。

    “今年要在60所小学、40所初中、20所高中和10所大学推广校园足球运动”,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孙康林说,“希望足球运动能够逐渐成为校园文化。”

    本报北京7月2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