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超男“发飙”还是因为没修炼到家
平心而论,两个问题初看很弱,实则既有陷阱又拱火,难免令人左右为难。第一个问题,若是回答“想到会火”,难免给人自恋的感觉。挑刺儿者会说:研究“三国”、懂历史文化的人多了去了,易中天不就是能“侃”吗?搭上央视快车,一路顺风完全是幸运;若是回答“没想到会火”,又会陷入“几十年磨一剑”的陈词老调。至于后一个问题,自古文人相轻,文人之间的“笔仗”常常是谁也不服谁。易中天好歹在“作家富豪榜”排得上号,八成会想,犯得着靠余秋雨“保温”?
这个社会,敢“发飙”也得有资本。不知道出名之后脾气见长、兜里有钱心里不慌这两个要素骤然集合到一个人身上会发生什么?结果是:易中天作为知识分子、公众人物面对令其不悦的问题时,立即讥讽主持人“还要继续愚蠢下去吗”甚至“转”到“不弱智当不上领导”。
“愚蠢”算不算侮辱,各人自有权衡。反正,易中天没有按照许多访谈惯用的“年少贫苦、青年励志、刻苦勤奋、机遇降临、终获成功、谢谢领导与TV……”老套出牌。易中天曾在访谈中把自己比作“观赏动物”,并且引用他弟弟的话:你以为你是什么名人,实际就是峨眉山的猴子,所到之处喂食叫做宴请,宴请完了集体照样。这和峨眉山的猴子有什么区别?进而自嘲:“能去问一个观赏动物,你在意别人怎么观赏你吗?”
如今越来越被“花边”化的名人,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供人娱乐。易中天就是会“侃”,将庙堂研究转化为大众白话,把专家讲座变为娱乐茶楼,具有表演意味的讲场,虽然受到学院派的微词,但其毕竟迎合了一部分既静不下心来读书、又想赶国学时髦者的“快餐式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所谓“做名人难”,也不全是得了便宜卖乖。这既与名人私密常常成为花边新闻、名人对媒体炒作“爱恨交织”有关,同样折射出“观赏动物”人人可以指指点点的可悲。
公众人物在接应媒体问题时,本身也反映出个人素养、综合水准、应变能力、幽默内涵。尤其是对方并非恶意、问题又比较尖锐之时,恐怕回答更见个人功力。已过“耳顺之年”的易中天,接应年轻主持人时除了怒斥对方“愚蠢”之外,有没有更为智慧的回答呢?
在我看来,一面自嘲是“观赏动物”,另一面又露出器小易盈的“尾巴”,只能说明易教授还是没修炼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