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成了只会奏出音符的工具?
像沈英这样学民乐的孩子越来越多。已经是研究生的吴若霁也从小学乐器,她认为现在学习民乐的风潮很功利:“现在小朋友学琴不像我们那时候,现在的父母都觉得孩子不学就落后了,学了就是要考级要比赛,要对升学有帮助。”而学乐器的人都知道,演奏技术的考量,在当下的器乐考级与比赛中占了很大比重。既然有了考级的目的,学民乐的孩子们就都努力练习着技艺,十岁就拿上十级证书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对于刚刚落幕的第二届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网上有评论指出,比赛曲目都过于强调“炫技”,以二胡为例,有网友点评说“都是在比技巧,比谁快。二胡成了只会奏出音符的工具”。
谈起比赛,吴若霁的话也多起来,“太功利啦!太看重演奏技术了。”“很多选手太想表现自己的水平,结果曲子有难度没深度,失去了民乐的特色。要听萨拉沙泰的《卡门幻想曲》的话,我听小提琴就成,干嘛要听你拉二胡?”
有媒体评论指出,这次赛事再度反映出时下的民乐传承误区——许多人认为中国传统乐曲不能展示演奏者的技巧。殊不知一味追求速度和力度,却使人忘了音乐本质在于其内涵。
某高校民乐团首席王懿认为:“有更多的人在学民乐,学更好的技术,但民乐的内涵不是只靠技术传达的,没有内涵的音乐不会动听,谁要听不好听的音乐呢?”追求技艺在一定程度上使民乐只能是“业内人士”的专利,无法走入更广大的受众群体。正如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所言:“民乐的发展态势很弱。”
在这种情况下,民乐界在寻求新的出路。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用现代的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而今,诸多民乐专场音乐会都会选择“站着吹拉弹唱”的形式演出。在8月27日《江山如此多娇》音乐会上,中央民族乐团更是大胆演绎了流行歌曲,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对传统乐曲作出了革新。中央民族乐团指挥家陈燮阳说:“中西合璧的尝试让我们发现民乐的生命力,民乐是有前途的。”
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在谈到民乐发展的探索时说:“中西合璧的方式是中西乐器的对话。而音乐融洽的关键就在于对话。”“自信而开放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宋飞对于民乐发展的前景也很乐观,“民乐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探索。艺术的河流不是死水,应当是一直流淌的;它也不是浑水,而是有序的文化空间。”
然而,民族音乐真正的危机并不是靠形式与内容上的革新就得以化解。江苏省大学生民乐团指挥张静波教授就认为,急功近利让当下的民乐教学文脉不通,“民乐受众少,原因在于文化缺失。无论哪门民乐,只要坚持每天练习,十年以后技艺总能达到一定的水准。而文化涵养,却是终身大事。”张静波认为,不管是经典的传承还是民乐的普及,都需要文化素养积淀。“比赛需要选手展示技巧,但真正民乐的普及与发展,需要乐手自身的文化修养,需要听众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