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1.2%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下“没什么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腾讯网,对2854人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88.4%的人认可教育部的做法,其中30.6%的人表示古诗词需要借助流行歌曲来推广;57.8%的人认为诗词在古代就是配合乐曲演奏的。也有22.6%的人认为古诗词和流行歌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不能放在一起。
北京大学学生刘建国14岁的小外甥听过一首叫《寂寞沙洲冷》的歌,里头有句“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他不明白‘拣尽寒枝’的意思,我告诉他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词,让他自己去查。一首流行歌曲让小外甥看了一首本来不会去看的宋词,效果肯定比背书要好得多。”
如今,有人在博客里吟词赋诗,有人在论坛上以诗会友,每到过年网友编制的原创对联通过手机短信广为流传。
什么样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式最受欢迎?调查显示,“中国风”歌曲排在首位,47.1%的人选择此项。33.2%的人会用短信编写或发送诗词、对联;20.8%的人喜欢“通过网络制作藏头诗、回文诗等”;19.6%的人会在“网上写诗填词”。
张一南是北京大学“北社”的负责人。他们的社刊《北社》每期都会发表大量原创古体诗文,很多都会在网上一同发表出来。她发现,现在网络上诗词创作很繁盛,很多高校的诗社都建立了自己的论坛。
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安守军告诉记者,诗社除了让大家在网上交流新作品以及创作心得,还会定期组织游览名胜古迹等线下活动。
张一南常把创作的古诗文和文化感悟放在校内网上,这让她连续几个月成为校内网的“人气之星”。“其实我也不仅仅是创作诗词,也会记录很多生活的细节。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有文化在里边,如果有人愿意来了解我的生活,就不可避免会接触到文化的东西。知识跟生活结合起来才是文化。”
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苗怀明在2006年创办了中国古代小说网,他希望通过网站建立起一个圈子:一部分是专家,一部分是真心好学的业余爱好者,建立起大众和学术的沟通。
调查中,33.1%的人发现在网上互动有利于形成和发展传统文学的“圈子”,也有37.4%的人认为“互联网的信息环境让人们很难沉下心来关注传统文学”。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冷成金表示,不能说互联网就是读图时代,不适合传播传统文化。“但问题是以娱乐为目的,还是为了传播传统文化?”在他看来,现在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了吸引观众,不顾历史的真相和价值准则,把传统文化的形象都破坏了。
调查中有66.1%的人表示:传统与流行结合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不负责任的“改造”,防止打破传统文学的韵味和特点。
不管怎么说,苗怀明还是感到幸运,因为可以亲历这样一个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巨大转折时期。“其实网站就相当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沙龙。如果能走向规范的话,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会非常大。”
他一直筹划着一个类似于学术研讨会的版聚,会邀请一些业余网友参加,“他们已经通过发帖展示了自己的实力。要在以前,这些人可能永远都不会被发现。”
调查显示,只有1.2%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下“没什么用”。60.3%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元素结合得很好,会更吸引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