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8月2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共青视点·经济生活
走进中国青年报 第七批挂职团干感言

聚沙成塔

邓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24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12周,84天,2016小时,120960分,7257600秒。借用《唐山大地震》海报宣传语的精气神儿,让我来恰如其分地记述在《中国青年报》挂职时度过的每一刻。

    从事共青团工作断断续续已有10年:从大学时期对共青团理解的懵懂和粗浅,到专职团干的“5+2”、“白加黑”。全部的青春记忆,似乎都围绕在“共青团”这三个字上:最深爱,也最迷惘。深爱,来自10年的无悔岁月,爱之深、惑之切。迷惘,来自时常掠过的无力感:多方供与需的矛盾,多重压与力的对决,曾一度让我抓狂。一味地往前冲,却忘了回头再看看,我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还好,中青报给了我停下来、再沉淀的机会。在这里,时间是最奢侈的,同时,也是最易得的。说奢侈,是因为挂职时间有限,仅仅只有12周,且再难续缘;说易得,是因为报社正义、无私、宽容的人文环境,并没强加给我们过高的工作强度。由此,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是较多的。

    那么,要选择何种方式度过这难得的挂职时光?

    从大密度地读新闻报道类的书籍开始,到每天必做的深读一张报纸、泛读一本好书、开展一次激烈的评报,再从一个个小黑铅字看到事件背后的总体真实,是我一路走来的点滴印记。回想最初深读报纸时的头昏脑涨,到最后翻阅浏览的游刃有余;评报例会时,从最初的无从说起到最后的唇枪舌剑;工作思考时,从最开始的有一说一到最后的全面和大局……这些从量到质的变化,无一不见证着我在中青报挂职时期对共青团工作理解的“化蛹”和“破茧”。加之报社为我们安排的学习和工作计划,更令我们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高端机会:全国大学生村官农村信息化方案征集活动总决赛、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培养造就大批青年人才座谈会、全团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会、全国青年文明号活动工作研讨会……能亲身参与这些高层次的会议和活动,机会确属难得,我的收获也是额外的多。

    奇怪的是,难以言说中青报具体教会了我什么样的技能,但是中青报确有一种特殊的气场与风骨:她提供看似宽松、实则井然的环境,让每一个挂职团干部的收获成为自身修炼的结果。她提供资讯,也提供时间,用信息的强度、广度和深度,也用分秒的堆砌与回溯,令我站在较高处,静下心来进行社会观察,让我获益匪浅。总的来说,思维的方向、判断的能力、决策的选择,是中青报赋予我的特殊财富,让我对共青团工作的理解和把握,转换了一种角度、跃升了一个高度,足令我受益一生。

    谢谢中青报——虽然“谢谢”一词曾被千万次地提及,但确有我再表达的必要。在中青报度过的每一秒,虽已流逝在人生长河里,但点滴堆积而来的深刻印记,业已聚沙成塔:用理想和信仰还内心以安宁和平静,我将开始新的旅程。

    (作者系团重庆市九龙坡区委书记)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