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8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冰点探索

好汉常吃“哑巴亏”

本报记者 王波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08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乔治·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一生踌躇满志。“我很快就要做出点事儿来,让整个英国都大吃一惊。”当他以浓重的英国北部口音,这样告诉一位朋友时,对方却流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1814年,33岁的斯蒂芬森在克林沃斯的煤矿机械制造办公室占得一个位置。在很多人看来,对一个连读书写字都搞不熟练的人来说,这已经是走了大运。

    这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起初在家干干农活儿,偶尔到煤矿上打打杂。他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爱好是修理钟表,还喜欢摆弄一些小发明或机械装置,矿工们戏称这个在矿上看管泵机的年轻人“机械博士”。

    这种戏谑斯蒂芬森已经习惯。17岁那年,文盲斯蒂芬森感觉自己文化水平太低,决定参加夜校学习。他每天就同一些七八岁的孩子坐在一起上课,孩子们总是用讥笑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大块头同学。斯蒂芬森同学则默默地安慰自己,“既然基础等于零,那就一切从零开始”。

    用了很长时间,他才会写自己的名字,并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在25岁那年,他成为矿上的制动手。也是在这一年,矿上发生爆炸导致10人死亡,后来的一次爆炸又夺去12名工友的生命。

    负责监督将煤运到坑道口隧道的斯蒂芬森,当时正在思考修建运煤车轨道。不久,他设计出第一台真正可以在铁轨上行驶的蒸汽机车,并根据一个矿坑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布鲁克”。1814年7月25日,“布鲁克”缓缓从斯蒂芬森家门前驶过。可惜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并没有让英国人大吃一惊。

    没有预想中的名声大振,斯蒂芬森决定为矿工做点事情,开始研究设计矿灯。1815年11月30日,他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最后一次测试。

    在斯蒂芬森在煤矿上做试验的同时,化学家戴维也应邀研制安全矿灯,并在1815年11月9日,向英国皇家学会宣读了论文。

    论战也就此开始。戴维已经在英国甚至欧洲科学界闻名,而斯蒂芬森的名声仅限于矿场。

    斯蒂芬森用浓重的口音陈述自己的发明,让当场很多英国南部的人无法听懂。“礼节与他人格格不入,演说能力欠佳。”这也是斯蒂芬森的传记作者对他的描述。由于写作能力同样欠佳,他写文章给《哲学杂志》表达自己的观点,杂志在1817年才以来信的方式刊登出来。

    如大多数人所料,斯蒂芬森在这场论战中败北。1817年秋天,戴维因安全矿灯被授予荣誉和金盘晚宴,奖赏价值约2000英镑。

    颁奖委员会也顺带肯定了斯蒂芬森的工作,但在斯蒂芬森的支持者看来,不过是拿了几个小钱“来安慰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拙劣努力”。

    他们决定为斯蒂芬森鸣不平,募集了约1000英镑,用其中的一部分钱买了一个精美的银质大酒杯。在1818年的一次公众晚宴上,斯蒂芬森获赠了这一奖品。

    为此,斯蒂芬森事先写好了演讲稿。他的支持者们再次发现,斯蒂芬森发表演讲依旧困难。他们很难听懂英雄在说什么,有人看了演讲稿发现,“文章错字连篇、没有标点,难以达意”。

    虽然他和戴维为荣誉争得面红耳赤,但他们都没有为矿灯申请专利。他们不计较金钱的回报,只想让这项发明造福更多的矿工。1833年,人们又发明了新的矿灯,这种矿灯实际上是他们二人发明的结合体。

    这时的斯蒂芬森,已经如他所愿,让“英国大吃一惊”。他已经在1825年9月27日,在斯托克顿享受了4万余名观众的欢迎。那一天,斯蒂芬森亲自驾驶历史上第一列火车,以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从达灵顿镇驶到斯托克顿。机车拖着12节煤车和另外20节车厢,载着约450名旅客。

    火车停稳后,铜管乐队奏出激昂的乐曲,7门礼炮齐发,斯蒂芬森像英雄一样向欢呼的人们致意。从此,人们也将他视为火车的发明人。

    他性格上的缺陷,也随着名气增长而越发明显。有人评价斯蒂芬森“藐视学者和理论,不分青红皂白地固执己见,顽固得近乎愚蠢”。

    他公开取笑学校的教育,不过在成名前的1822年,他还是在儿子罗伯特的资助下,参加了爱丁堡大学的短期课程。

    他始终没有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声称学会曾经发出过邀请,但他拒绝了,因为自己“对这些空洞的头衔不感兴趣”。

    在发明火车后,他常常发现自己的火车所到之处,铁路桥梁或新建轨道在深夜被毁,甚至他的测量队曾被人用炮火轰击。对此,他虽然愤怒无比,却大都很难表达出来。

    在67岁那年去世时,斯蒂芬森的成就已经得到广泛承认,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而对于那些“哑巴亏”,尤其是与戴维的论战,他临终前一直难以释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