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冰点人物

政治家长里短 民主柴米油盐

本报记者 杨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29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在刘瑜的话语体系里,美国的两党选举被比喻成一个党请人吃拉面,一个党请人吃刀削面,反正没人逼你吃三明治。民主也被描绘成如果有人从你怀里掏走一笔钱,是被神不知鬼不觉地拿走,还是至少经过一场辩论。这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吓人的政治学博士后因此拥有了无数粉丝,她的文章被称为“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

 刘瑜

    一个普通的周末下午,既没有大型促销活动,也没有大牌明星出场,位于北京一家购物广场的书店里却挤满了人。

    这些人有的上午10点就到了,有的连夜坐火车从外地赶来,还有的排在门外感叹说“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他们是来听一堂政治课的。主讲人不是头发花白的老教授,也不是西装革履的高官,竟是一个衣着时尚的年轻女子。

    她就是刘瑜。她写的有关美国政治的时评专栏,被凤凰卫视评论员梁文道比作“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她还因此成为2008年《南方周末》年度致敬的专栏写手,评语是“在专栏精英化的时代,深刻并不稀缺,深刻且好看才更为难得,刘瑜润物无声的写作无疑已达此境界”;专栏文章结集出版的《民主的细节》一书创造了半年内销售10多万册,印刷20次的纪录。

    在这本畅销书里,人们找不到太多“民主”或“自由”之类的专业术语,也看不到什么哈耶克、德里达等名人的经典论断。恰恰相反,这位哈佛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后讲述的大多是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包括美国富翁巴菲特抱怨自己的收入税缴得太少了,一位前任司法部长跑去给萨达姆做辩护律师,一些老百姓自发购买更贵的咖啡以支持巴西农民……

    她一直认为中国人对政治的理解存在着太多误区。“或者把政治看作一种高层的精英活动,某某又开什么会了、接见谁了、又发表什么指示了。”她说,“或者把政治看作一种纯粹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好像只要研究那些‘死去的白人男子’就能理解中国似的。”

    曾经,她也是一位误解者。出生于江西鄱阳县的刘瑜,曾经是学校里的“三好学生”。那个时候,这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和同龄人一样,觉得要当“三好学生”就必须“关心政治”,而“关心政治”的表现就是经常阅读《人民日报》和收看“新闻联播”。

    及至保送上大学选择专业时,家人认为“国际政治”专业的就业前途很可能是外交官,并且风光地出现在电视荧幕上,便替女儿选择了这个专业。1992年,刘瑜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书。

    不过,这位大学生很多精力都放在了文学上。除了一个叫“十三月”的文学社,她对其他任何校园社团都不感兴趣。1998年,刘瑜在《芙蓉》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据说“文字中有超出年龄的冷硬和幽暗”。

    “就是一个文艺女青年。”谈到对刘瑜的印象,她的一个师姐脱口而出。时至今日,她还难忘第一次在宿舍里见到刘瑜的情景:“齐耳短发、一袭白色连衣裙,安安静静地坐在桌子旁,大眼睛里一点也没有看到学长的那种紧张。”她据此判断,眼前的小妹妹不简单。

    至于政治,刘瑜表示自己当时并不关心。虽然也读些专业书籍,但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她更没怎么想过用书中的知识来理解现实,或者用现实去检验知识。

    现在,这位曾经的女文青依然多少保持着小资气质。12月的一天早上,她在精心装修的家中接受了采访。墙壁上挂着充满艺术气息的画,主人坐在红色沙发上,手捧印着小猫的咖啡杯,时不时看着自己的棕色小狗,免得它去玩客人的鞋带。

    只不过,齐耳短发变成了贴耳短发,一袭白裙也换成了黑丝袜、黑色磨砂皮长靴和黑毛衣。她所在的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主任张小劲教授说,她和另外一名女老师构成了政治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也正是这种文青的文学功底,让她的政治时评与众不同。一位粉丝这样夸奖她的文字:“这个女人怎么可以睿智得让我发愣,俏皮得让我嫉妒,深刻得让我窝心,轻盈得让我感动,端庄得让我敬畏,酷得让我疯狂。”

    粉丝们都自称“罪犯”,原因是刘瑜的笔名叫“醉钢琴”,取自她最喜欢的摇滚歌手汤姆·维茨的歌《钢琴喝醉了》(The piano has been drinking)。当时,刘瑜刚刚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宿舍里,由于面朝天井,这个房间白天几乎进不了任何阳光。

    就在这间“小黑屋”里,刘瑜接触了网络世界。她无意中上了西祠胡同、新观察等时政论坛,也打开了另一扇窗。

    “我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都重新组合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也被打破。”多年后,她用电影《黑客帝国》里“吞下一颗红色药丸”来形容自己的变化。

    与此同时,她也被有些人蛮不讲理、是非颠倒的辩论方式吓坏了,开始在网上与人论战。当时正逢圣诞节,男友特意来纽约看她,却发现女友“没日没夜地战斗在网络上”,两人不欢而散。

    刘瑜说自己从小就看不得别人受欺负、受苦。在家乡流行黄包车的时候,她坐车都有“心理障碍”,遇到上坡的时候就下来步行。即使是现在,家里请小时工还让她感觉不太舒服,结账的时候总忍不住多给钱。

    她议论政治的风格也就此形成,不再是幼年印象中高高在上的说教,也不是读书时课本里的宏大概念,而变成了从小事说起的家长里短。

    有一次《生活》杂志的联合出版人许知远告诉她,自己曾经和几位新左派前辈辩论,最后的结果不了了之。因为说到最后,那些前辈表示许知远读书太少,以致无法继续沟通。

    “如果他跟我讲福柯说了什么,我可能会说我二舅说了什么;如果他说德里达说了什么,我可能会讲发生在我表弟身上的故事。”刘瑜想象如果自己参与这场辩论的情景,“当他企图不断地把你往理论的高峰推进时,我会不断地把他拉回现实中来。”

    这也是刘瑜谈论政治的一贯方式,即回到事实和生活本身。在这天下午的讲座上,她像一位邻家姐妹那样告诉听众,政治绝不是那么高高在上,而是脚踏实地的生活,比如小区的物业费要涨了,或者住的地方不好打车,甚至于孩子为了升学被迫去读奥数。

    “这里面都有政治。”她坐在一排排书架前娓娓道来。

    在这种话语体系里,美国的两党选举被比喻成一个党请人吃拉面,一个党请人吃刀削面,反正没人逼你吃三明治。民主也被描绘成柴米油盐般的日常生活,比如如果有人从你怀里掏走一笔钱,是被“神不知鬼不觉”地拿走,还是至少经过一场辩论。

    或许因此,对于“布道者”之类的标签,她连连摇头。她表示自己只是希望从阅读和写作中得到乐趣,给别人带来的东西都是附带的,“有更好,没有也没有关系”。

    “一个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使用了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著名电视主持人闾丘露薇评价说。

    对此,以“老罗语录”著称的罗永浩深有体会。这位常常妙语连珠的网络红人表示,自己很害怕参加那种坐满了知识分子的饭局。“刘瑜则不同,遇到有趣的人能聊得来,遇到书呆子也能聊得来。”他羡慕地说。

    这也是张小劲邀请刘瑜回国任教的原因之一。此前,刘瑜在剑桥大学担任政治系讲师。身为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欧洲学会理事的张小劲表示,如今的政治学研究中宏观叙事太多,而像刘瑜这种能够将深奥的理论概念讲述得深入浅出的很少。

    “像这样可读性强的普及性的政治学文章确实很少,大多数都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或者充满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的文章。”另一位政治学教授评价道。

    虽然女性视角的文风给刘瑜带来众多粉丝,然而有时候,女性的身份却也给她招来非议。有人当面对她说,“女人谈政治是一种行为艺术”,还有人在网上留言说:“最讨厌高谈阔论的女人。”

    对此,她表示这种毫无道理的言论并不会伤害她。不过,她随即补充说,中国是男人和女人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女人才有的问题。

    这也是“罪犯”深深为其吸引的原因。在豆瓣小组“醉钢琴”中,这些粉丝的疯狂不亚于追星族。在一篇题为“如何成为一个有技术含量的罪犯”的帖子中,网友列出的清单包括“买10本《送你一颗子弹》(刘瑜最新出版的随笔集),读不下5遍,拿出醉老师的博士论文”,等等。

    “但她并没把自己当回事儿。”小组的组长“小撮”说,“她其实可以姹紫嫣红,但宁愿做一朵在墙角里静静绽放的小花。”

    据说,刘瑜偶尔才会来这个小组看看。她表示“罪犯”这个词让自己有种黑帮帮主的美好错觉,又开玩笑说:“在一个芙蓉迭起的时代,有粉丝的人生是可耻的。”

    这种犀利的风格,在她的生活中并不多见。在周围朋友的印象中,刘瑜是个幽默、灿烂,但偶尔也会害羞的可爱女人。在觥筹交错的饭局上,她会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听男人们滔滔不绝;会始终面带微笑地接受采访,并且为了追求语句的精准而说出“正相关”之类的文绉绉的话;有时候,她也会颇有“侠义之风”地跟人抢着付账。

    “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待人接物亲切自然,这才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张小劲评价道。

    这位常常被誉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其实并不习惯以焦点的形式出现在公众场合。这天下午,这位宅女表示自己并不愿意来做讲座,甚至希望讲座当天京城下一场大雪而少来点人。不过,最终她还是按照习惯早到了半个小时。

    一个闺密透露,由于她几乎从不迟到甚至经常早到,以至于提前到了之后只好逛街买衣服。她的逻辑是:“反正时间已经浪费了,不如买件衣服吧!”

    她会和好朋友一起聊天谈八卦,也会在文章里让男女主角发生这样的对话:“你怎么还没走啊?”“因为我要等你回来。”

    最令朋友们感到吃惊的是,回国前这个爱美的女人,为了减肥,曾连续3天不吃饭,“饿极了吃几颗草莓”或者喝点水。最终,她成功地瘦了十多斤。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