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茱莉亚·罗伯茨的新片《饭祷爱》,绝对是一部适合失恋女性疗伤的电影。三个小时的时间,无非讲了一件事情:一个女人,从15岁起,不是谈恋爱,就是分手。生命一刻也没有喘息。某天,她幡然醒悟,决定过一个人的生活。带上背包,独自上路,最终竟找到幸福。
电影本身没有什么意思,茱莉亚·罗伯茨无功无过地扮演了伊丽莎白,一个她轻车熟路的角色。但事情有趣的地方在于那个漂亮的单身转折点:在一场场恋爱中,伊丽莎白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痛定思痛转身后,她发现离开男人也没有那么难,她变得日益强大,能量无穷。
世界上有很多离开男人反而越活越好的女人,换句话说,是离开男人之后越活越明白的女人。在老北京的土话里,“果儿”指的是漂亮女孩儿。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果儿”就成了热衷和摇滚歌手谈恋爱的女孩儿的代名词,现在又泛化成热衷和“比自己有才华”的男人谈恋爱的女孩。在国外,人们则会把这种女孩儿称之为“骨肉皮”(Groupie)。
大部分的“果儿”,在离开那个有才华的男人后,都会过得很好。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那些身为“果儿”的女人在生命中某一阶段都离不开男人。她们之所以愿意找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男人,全心全意地依赖他们,是因为“恋父情结”。有些女人希望男人可以改变自己、颠覆自己,让自己变成男人所想象的那样。而强大的有才华的男人则会让女人变得更好。
但“果儿”的感情状态一般都很“悲惨”,你越是依附一个男人,你的内心就越没有安全感。对男人来说,这段关系也不美妙,那些依附他们的女人更像女儿,不像情人。于是,两性关系就这样产生了冲突。《饭祷爱》中,伊丽莎白跟前夫吵架时,骂道:这些年来,我感到失去自己。
离开那个成就了你的男人,女人往往会摇身一变,活得更好。原因很简单,她从男人身上吸收了养分,完善了自我,独自面对世界时,就有了高于他人的认知力和感悟力;从感情层面上说,她刚刚从一段备受摧残的关系中走出,于是太清楚不过,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
那些离开老男人的“果儿”们,现在都过得惬意平静。哪怕找一个相貌平庸、资质一般的男人过日子,也不见得有什么怨言。女人在男人的伤害中成长,这是一个常识;但倘若一个女人,遇到一个能成就自己的男人,无论这伤害有多大,她也不会怨恨。毕竟,是他,让她从女孩变成女人。
谁是这世界上最坚持的“果儿”?我认为是波伏娃,她一辈子没有离开萨特。她是有机会离开的,却一直选择坚守。他们一辈子没有结婚,分别有无数情人,他们的感情无坚不摧,旁人难以理解。
但很少有人知道,波伏娃也曾痛苦过。她闯进萨特和他美国情人的家中,当着萨特的面歇斯底里地咒骂。她寻找情人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和萨特之间的关系。萨特太强大,她一辈子没有学会如他那般潇洒淡定;这个男人像一本书,她读不完,所以舍不得离开。
无论波伏娃有多痛苦,她毕竟写出了《第二性》和那些哲学著作。你不得不说,这其中有萨特的功劳。更有趣的是,无论萨特有多少情人,后人只记得那个唯一和他的才华不相上下的女人——波伏娃。
可是,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成为波伏娃的。如果你甘愿如伊丽莎白一样,选择转身离开,结局或许平淡,但足够幸福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