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尖锐批评公立医院的营利取向,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原司长朱幼棣被视为医药卫生制度改革中的批判者。但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两位公立医院副院长林野和林绍彬见到他时,却没有显露敌意。3月4日,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的联合访谈现场,“批判者”和被批判的对象围绕公立医院改革的问题各抒己见,并未出现人们意料中的针锋相对。
朱幼棣曾在《大国医改》一书中,对公立医院缺失公益性而追求利益进行指责。访谈现场,他旧话重提,并探讨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制度原因。在他看来,“管办不分”是中国卫生体制上需要改革的重要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个体制没有产生任何矛盾。”朱幼棣说,但自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以后,这个体制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并给公立医院的改革增加了很大难度。
“必须承认医疗服务是一个市场,市场是有层次的。国家管什么、包什么、什么应该交还市场,都应该确定。”朱幼棣说。但事实上,由于管办不分,公共卫生部门与众多的公立医院一家,公立医院这种集中度与利益取向,促使卫生行政部门为公立医院制定周密的制度安排,结果,越是中心城市,技术与资金集中度越高,公立大医院林立。
直接参与公立医院管理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林野和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林绍彬,同样感觉到这种体制的问题。林绍彬也承认:“在国内特殊情况下,管办分开应该是趋势。”
不过,他坚持认为,这种改革“需要一个过程,要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对于改革方案中与公立医院改革相关的内容,两位副院长均结合自己的体验指出,补偿机制的设立,是使公立医院增强公益性的必要条件。
“要发挥公立医院在医改中更重要的关键作用,补偿机制要到位、要实现。”据林野介绍,这几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经费中,行政拨款从没超过7%,其它的超过93%的经费要通过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来维持。他认为,除非国家能够补足这93%的费用来源,否则公立医院改革的公益性很难保证,甚至正常运转都会有困难。
林绍彬也表示,“政府财力有限,支持不到位,是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名地方公立医院的副院长表示,目前地方财政的拨补,只占大医院全年支出的5%或6%,有些地方好一些,能达到10%,“在政府拨补不到位的情况下,医院难免要通过它的诊疗费、技术费,还有检查费等,维持医护人员的工资、劳务和福利”。
“公立医院的改革,医护人员是主力军,是参与者。”林野说,“但不是改革医院就能解决公立医院看病难的问题的。”2010年,卫生部正式启动公立医院临床路径改革,北大口腔医院就是首批试点医院。
林野说,在世界各国,临床路径是改变公立医院运营机制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按照卫生部要求,公立医院要建立质量标准,改善服务,北大口腔医院现在试行24小时服务,365天服务,试行24小时预约挂号,鼓励夜诊、节假日门诊,目前都做了,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是不是真正得到缓解了?”林野对此表示怀疑。
林绍彬也认为,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却门可罗雀。他建议,充分利用大医院、中等医院、小医院之间的优势互补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国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多年来经历了从崩溃到重建的过程”,朱幼棣说,应考虑“建立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重新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