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3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通胀:你的记忆?你的预期?

本报记者 白 雪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08日   01 版)

    苏岁佩眼见着菜场的土豆从每斤不到1元卖到了1.5元——这还是整袋(每袋50~80斤)购买的便宜价。这位全国人大代表是甘肃华煤集团马蹄沟煤矿的工人。在当地,土豆不仅是一种蔬菜,还被当做填饱肚子的粮食。和中国绝大多数百姓一样,苏岁佩承受着这一轮物价上涨中的“豆你玩”、“蒜你狠”、“土豆卖出苹果价”。

    以蔬菜为首的农产品价格自2010年1月起轮番上涨,拉动了本轮CPI一路走高。2010年11月,CPI涨幅达5.1%。很快,在国务院重申的“省长管米袋子”、“市长管菜篮子”等16条强力措施下,价格开始见顶回落。今年1月,CPI涨幅维持在4.9%。

    现在,除了GDP,国人相对熟悉的英文缩写恐怕就是CPI了。每个月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尽管从数字上看,CPI涨幅并非历史峰值,但人们的感觉并不轻松。两会期间,无论是住地还是会场,正式还是私下,代表或委员们说起物价来,各有见解。

    3月6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表示,2010年开始的通货膨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也有要素成本上升的因素,还有国际物价上涨的因素,其中农产品价格上升占主要地位。

    物价会再疯涨吗?本轮通胀和以往究竟有什么不同?

    甘肃:一颗土豆的故事

    提起土豆,作为消费者的苏岁佩会微微皱眉,但另一位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定西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刘大江则眉头略有舒展。

    2008年,由于经济低迷和丰收等原因,土豆收购价一度跌到每斤0.3元,这让本就生活在干旱贫困环境的定西农民生活更为惨淡,有些甚至不再种土豆。去年,土豆收购价一路高涨,达到每斤0.9元,最高的时候,冲到了1.1元。刘大江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收购价大涨,在稍有减产的情况下,定西农民今年还是赚到一些钱。

    不过,刨除人工、运输、良种、肥料等成本增加因素,农民挣的钱有限,有的人家“新添一台彩色电视机”,还当成喜讯告诉刘大江。

    农民能看上彩电,得益于刘大江的协会。过去几年间,协会致力于搭建从农田通往市场的渠道。除了保产保质,还建立了储藏库群,指导农民让土豆“均衡上市”,防止出现丰收年份却“薯贱伤农”的情况。此外,协会还在国内70多个城市建立了直销网点,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利润。

    有储库和直销渠道的定西农民算是幸运的。在其他一些地方,尽管菜价上涨,但刨除运输和层层转卖的成本,农民所得更少。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马铃薯淀粉专业委员会会长周庆锋告诉本报记者,土豆不仅是老百姓的菜和粮食,也是薯片、粉条以及一些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比如,加工1吨淀粉,就需要7吨半土豆。2010年,用于加工的土豆价格一路暴涨,淀粉自然涨价。很多淀粉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不敢满负荷生产,更进一步加剧了淀粉价格上涨。10月中旬,淀粉的价格已经突破每吨万元,高于国外。即便如此,企业的利润也很低,有的干脆停产观望。

    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连锁反应,就这样在整个产业链中传导开来。在产业链上游的种植农户,其实只比往年多赚了一点点。

    土豆的链条意味深长。在厉以宁看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面临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和以往都不相同。

    厉以宁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有通货膨胀,但那是隐蔽的,有钱买不到东西,表面上物价没有上涨;此后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需求拉动的,当时针对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政策也是有效的。2010年出现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特征越来越明显,主要由4种原因造成,包括原材料短缺造成的商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升,以及由需求和成本共同拉动引起的土地和房产价格上升。

    他强调,在第四种原因中,成本型与需求型通胀交织在一起——需求拉动以后,对土地的消耗量、需求量增大了,从而导致了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的进一步抬升。此外,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将越发明显。

    这些成本,都将层层传导到老百姓身上。

    尖叫的不是“通胀”,是“通胀感”?

    今年春节,苏岁佩买菜时发现,“一小捆豆角竟然要将近10元钱,真的有点太贵了,我就放下了没买”。但她也表示,还不至于因为食品涨价而饿肚子,或者出现像以前通胀时期曾出现过的,囤积食物等举动。

    其实,如果和以往几轮通胀中的CPI涨幅相比,此刻形势似乎算不上严峻,所以我们大张旗鼓应对的尚叫“通胀预期”,而非“通胀”。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告诉本报记者,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中国经历了两轮明显的通货膨胀。第一轮是1988和1989年,当时CPI涨幅均超过18%;第二轮发生在几年后,当时全社会物价普遍上涨,1993年CPI涨幅曾达到14.7%,到1994年攀升至24.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迎来了三次物价攀升,分别出现在2004年上半年,2006年12月到2008年年初,以及去年。

    “不过,像上世纪那种严重的恶性通胀很难出现。”贺强分析说,前几次因物品短缺,容易引起暴涨,但中国自1996年以来产量相对过剩,去年,中国粮食总产更实现了50年来的首次“七连增”,目前粮食储备近两亿吨,为稳定物价奠定了基础。

    既然CPI涨幅不算是历史最高水平,为什么老百姓的感受仍不轻松?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解释说,CPI不是单一商品的价格涨幅,而是一个总体指标,反映的是全国13亿多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情况。但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而且对价格上涨比下降更敏感。比如大蒜价格暴涨,老百姓感受特别深,但可能忽略了猪肉价格低于去年同期。   

    贺强也指出,和去年相比,今年1月份的CPI涨幅好像并不明显,但这有基数比较的问题,去年是和2009年的负增长数据相比的。而且现在CPI修改了计算方法,食品的权重略有降低。

    浙江:一个钱包的故事

    甘肃的矿工可能想不到,大洋彼岸的货币政策,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入世10年之后,目前中国市场的开放和活跃程度也和过去发生几次通胀的背景大不相同,在国际金融的大环境中,很难关起门来,独善其身。

    金融危机之后,在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国际石油价格从每桶40美元左右,上涨到接近90美元,涨幅超过100%。以小麦、棉花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也在连续涨价,道琼斯指数攀升到11000点之上,涨幅比最低点时商出70%。

    流动性过剩的大潮中,“热钱”乱窜,寻找出口。数据显示,2009年4月以来,国际金融资本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20个新兴经济体的年均规模达5750亿美元。其中,2010年上半年进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游资78.6%都流向了亚洲国家,对这些国家的货币构成升值压力,埋下通胀隐患。

    贺强委员告诉本报记者,多个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经济过热并有蔓延的趋势,中国难免受到影响。而且,中国在10年间,M2(货币总量)扩大了5倍多。

    “随着中国市场的多元化,这些钱可能流到股市、房市或其他投资领域。”贺强说。

    2010年,稍具投资价值的物品,都有一波波涨价的势头。从中药材三七,到玉器宝石,还有房子、黄金。

    黄金累计全年涨价近30%,甚至有这样的故事:浙江瑞安市一位女士的钱包被窃,小偷用她的现金和银行卡全部买了黄金项链和金手镯。几天后,小偷被警方抓获,当警方将赃物归还给失主时,黄金价格已从买入时的280余元/克涨到了350元/克。这名女士反而赚了两万余元。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曾出现黄金抢购潮,甚至有市民排队抢购,商家卖到断货。改革开放以后富起来的人们,不再为吃饱肚子发愁,作为个人投资者,他们担心的是钱包缩水。在号称“中国金都”的山东招远,听说有好多人等在那儿,出一锅金子买一锅。

    苏岁佩还想不到买金子来保值,不过在她身边,最让她感到“买不起”的,是房子。几年之内,她所住的西北县城,房价由每平方米1000元不到,涨到了三四千元。

    厉以宁委员表示,要抑制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有两个重要因素是我们控制不了的,第一个因素是石油价格。中国是个进口大量石油的国家,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怎么办?这不是可控的。第二个因素是气候变化,这对农业产量有多大影响,也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但是,“从我们国内来讲,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就可以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厉以宁说。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也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物价仍然可控。中央政府除了适当收紧银根外,在增加供给方面也作足了准备。之所以民众对涨价焦虑,也有一个因素是对收入差距和社会保障的担忧,“一些情绪只是通过物价来说事儿”。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本报记者 白 雪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3月08日 01 版

弘扬清华百年文化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通胀:你的记忆?你的预期?
中央财政支出2/3用于民生
梅赛德斯—奔驰S级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