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5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80.4%受访者坦言自己曾“拽人名”

65.2%的人担心“拽人名”现象会加重以权钱论英雄的社会风气

实 习 生 刘诗旖 本报记者 肖舒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03日   07 版)

    “我一大学同学毕业两年就买了3套房子”、“我昨天才和圈里一名人吃饭”……如今,不少年轻人在聚会时总爱提及一些成功人士,甚至有意表示自己和这些人特别熟。这种现象被网友称为“拽人名”。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201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虽然58.7%的人对“拽人名”现象表示反感,但多达80.4%的人坦言自己“拽”过人名。仅19.6%的人明确表示从不“拽人名”。

    “拽人名”如同“炫富”?

    “你们说的那些人都不算什么,我一哥们儿的发财经历才算传奇……”在北京市某外企职员刘东最近参加的同学聚会上,类似的“段子”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惊心动魄。但刘东始终提不起精神,哈欠一个接一个。

    “大家都喜欢聊心中的成功人士,言语间还会表露出自己和这些人‘有关系’,有时说的就跟这些人是他‘发小’似的,谁知道有多少‘水分’?可这些话题还是吸引了不少听众,甚至有人对‘拽人名’的人说‘以后遇到什么事要多多帮助’。”刘东说,他已厌倦了听这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的事了。身边很多人这么做,无非就是在炫耀自己的“人脉”。

    本次调查中,98.4%的人坦言身边存在“拽人名”的人。其中50.8%的人表示,身边有不少人喜欢“拽人名”。

    “其实大家在不经意间都会‘拽人名’。大城市中年轻白领可能更喜欢‘拽’。”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程安琪认为,那么多人喜欢“拽人名”,是因为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通过“拽人名”等方式彰显自己的价值,引起周围人的重视。“毕竟,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被很多人视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准之一。”

    调查显示,71.1%的人认为“拽人名”现象源于虚荣心;55.1%的人将原因归结为“表现优越感”;51.6%的人觉得原因是“想确立自己的地位”;47.7%的人认为“缺乏自信”是很多人“拽人名”的主要原因;44.5%的人则选择“‘拽人名’比较有面子”。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石人柄,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拽人名”如同“炫富”,目的无非是炫耀自己的社会资源丰富、人脉广,以赢得他人重视,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因为大家普遍认为,拥有社会资源越多的人越能办事儿。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则认为,“拽人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不少年轻人缺乏自信心。很多人过分追求名牌,崇拜大头衔,希望与名人攀关系等,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以试图通过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其他年龄的人群中也存在类似现象。

    42.0%的人认为年轻人的榜样不应总是有权有钱的人

    刘东发现,大家喜欢“拽”的多为“成功人士”,这些人要么是通过投机发大财的有钱人,要么就是家世、背景很“硬”的人。刘东说,曾几何时,作为专科生的他只身北上求职、通过奋斗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经历,也是同学聚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他的名字也屡次被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提及。但如今,这些经历似乎已难以引起周围人的兴趣,“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有钱、有权的人才算值得一提的成功人士。”

    “我很希望在聚会时,大家能敞开心扉聊聊自己。哪怕自己的经历平淡无奇,甚至有些不堪,但至少是我身边的真实的故事。”刘东说。

    大家主要喜欢“拽”什么“人名”?调查中,79.3%的人首选“有权的人”,其次是“有钱的人”(69.9%),“领导”排名第三(61.1%)。

    此外还有:明星(48.3%)、创业成功者(35.8%)、找到好工作的人(22.8%)、成绩好的人(14.1%)。另有9.0%的人选择“善良有爱心的人”。

    石人柄指出,当前社会的拜金主义、官本位等思想,使“拽人名”现象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拽人名者”很容易达到他们的行为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有待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转变——不再以金钱和权力论英雄。大家应该“拽”品德高尚、努力奋斗的人。

    调查显示,78.3%的人认为,“拽人名”现象普遍是社会虚荣风气的体现;65.2%的人担心,“拽人名”现象普遍会加重以权钱论英雄的社会风气;42.0%的人认为,年轻人的榜样不应总是有权有钱的人。

    刘东认为,要杜绝“拽人名”现象,首先应改变“人情社会”。他建议,社会各个领域应加强制度、规则的建设和规范,杜绝各类通过“人情”获得社会资源的情况。只有这样,人们才不会也无法通过“拽人名”或者“攀关系”走捷径。

    “年轻人应该自信、自爱,别总希望通过别人抬高自己的身价。其实,这除了忽悠处世未深的年轻人,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甚至还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刘东说。

    不过,石人炳提醒,并不是所有的“拽人名者”都是为了炫耀。因为有时谈及名人并不是谈话者刻意为之,只是为方便对话,找个话题而已。

    本次调查中,也有22.2%的人认为“拽人名”就是为了在交流时找个话题,这无可厚非。另有16.7%的人觉得,“拽人名”可以树立榜样,值得提倡。

实 习 生 刘诗旖 本报记者 肖舒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5月03日 07 版

民调:55.8%的人感觉残障人士出行不便
87.4%的人希望更多国内名校推出网络公开课
80.4%受访者坦言自己曾“拽人名”
丹麦双职工夫妇能分别享受6个月带薪产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