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0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游千里客家长廊

鄢光哲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03日   12 版)

    世界自然遗产泰宁寨下大峡谷是客家线路中丹霞地貌的看点。

    龙岩培田古镇,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至今居民依然住在其中。

    承启楼——土楼之王。是“福建土楼”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之一,永定土楼的代表。

    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摧残,农村经济凋敝,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他们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边疆部族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人散布在许多地区的局面。

    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远的到达江西中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第二次南迁,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州、韶关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州、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宋时,金人入侵,一部分客家人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日益增多。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原。在抵抗满清入侵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迁徙,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益增,山区条件差,不足养活。于是,客家人往南迁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天下水皆东,唯汀独南”,汀江是闽西最大河流,也是连接客家人南迁的两个中转站——福建闽西宁化和广东梅州的唯一河流。客家人入闽后,沿着汀江两岸定居,汀江流域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这里成了海内外客家人心中的祖地。

    中原汉民经过多次迁徙,最后逐渐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四川、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等地定居下来。 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南方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客家文化更多保持着汉文化的基本特征,但在不少方面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客家成为既不同于土著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原汉民的一个汉族民系。特点之一就是,客家人敬祖不敬神,在围屋中供奉的都是祖先而不是神仙。 

    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共同的特点就是防御性极强。

    防御功能最强的是赣州客家的四角楼。明末清初,赣粤边境匪盗四起,社会动荡,客家的大户人家为保住性命和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龙屋发展变化而成。座座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呼应,火力交叉如网。御火攻有围内设的多处消防注水口;防围困靠围内置设的多处粮仓。

    “客家长廊”最知名的是福建土楼。上世纪中后期,美国情报部门误认福建客家土楼为中国核导弹发射装置,为此向决策层提交了一份报告,称:在中国南部福建省600平方公里范围有1500余座不明性质建筑物,呈巨型蘑菇状,很可能是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核基地。美国情报部门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地调查之后,知道是虚惊一场。客家土楼从此扬名天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闻讯派员考察,认为这种结构独特、气势磅礴的客家土楼是世界建筑的奇迹,可与埃及金字塔媲美,誉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土楼也从此成了旅游胜地。

    为配合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的宣传主题,近日福建三明、龙岩,广东梅州、河源,江西赣州五市旅游局的区域合作项目——“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正式推出。随着合作的深入,将会方便更多的游客旅行和了解客家文化。

鄢光哲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03日 12 版

温润六月入皖南
在越南的“丽江”闲逛
游千里客家长廊
老实
燕蘭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