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记者视点

社会需要更多“草根记者”

本报记者 桂杰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10日   11 版)

    2011年11月8日,第12个记者节,有多位获得表彰的优秀记者主动把“草根记者”的头衔放在自己头上。他们所说的“草根”实际上是一种草根意识、草根视角和在工作中不忘的草根立场。近来,全国新闻战线正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际上,很多优秀的新闻记者几十年来一直扎根在基层,一直用心牵挂着基层,这样的“草根记者”应该再多一些。

    “一个小荒村,有多少新闻可挖?又有多少东西值得在中央大报上刊登?说起来,有人可能不信:我在13年里持续关注宁夏盐池县黎明村,先后6次前往,每次都有独家报道,不但发表了数十篇广受关注的稿件,而且获得了7个奖。”这段话出自《光明日报》宁夏记者站站长庄电一的口中。在他的眼里,基层处处都是“新闻富矿”。

    50年代生人的庄电一把自己称为“草根记者”并以此为荣。当记者以来,他共发表了4000篇、400万字的作品,获奖30多项,作品获奖100多项,成为公认的“高产记者”和“获奖专业户”。他说,我来自基层,生活在基层,活跃在基层,也没有离开过基层,基层有我的挚友亲朋,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草叶是向上的,草根是向下的,没有草根吸取营养,就没有草叶的繁盛,草根一旦离开土壤,草叶草茎就会枯萎。记者就像一株草,要深深地把根扎在基层的土壤里。一个记者如果脱离基层、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灵性、缺乏动力、丧失创造力。

    “草叶是向上的,草根是向下的”是庄电一对“草根记者”的重新定义和解释。

    《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江耀明,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0年,走遍中国近8万公里铁路线,行程150万公里。他发表作品400万字,26次被评为报社优秀记者,每年有300天奔波在施工一线,被称为“艰险路上的草根记者”。他对于草根的理解是,当好一名“草根”记者,就要根植一线,肩上扛着自己的脑袋思考,要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不能做墙头草,风刮向哪里,就随风倒向哪里。

    “草根记者”不等于“墙头草”,是江耀明对于“草根”的认识。

    这些多年扎根一线写出无数优秀作品的新闻前辈,用“草根记者”来标榜自己的基层情怀和基层定位,令人敬佩,然而,他们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真正的草根。“草根”一词,原本是对社会底层百姓的一种称呼。现在,其所指也是平民老百姓的意思。互联网的论坛、博客、微博为“草根族”搭建了一个自由言论的平台,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地谈天下、谈社会、谈热点、谈对一些政策的看法……学界定义中的草根记者是指一种非主流、非正统、非专业或曰爱好者,甚至纯然出自民间草泽的人所构成的群体。除了网络,一些平面媒体开辟的“随手拍”活动,不但能够生动地记录生活中的各种瞬间,而且成为许多记者后期跟进报道的信息源。

    在很多老百姓眼中,坐在写字楼里上班的大报记者和电视台记者“食有鱼、出有车”,与白领无异,显然不是草根。“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的媒体记者能够把自己当成“草根”、融入“草根”、变成“草根”,无疑是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结果,也是身体力行追求的结果。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正是由于重视草根不忘底层,才得以使许多媒体跳出那种故步自封、惟我独尊的所谓正统的、主流的声音,使得媒体向公众提供的信息有了更敏锐的触角,让公众能够看到社会的“神经末梢”。

    正是由于重视草根不忘底层,记者才能够把自己当成草根,才能在报道中永远都接地气儿,眼中有物,落笔有神,比起一味地“跑上层”和“抓专家”,来自底层的声音更鲜活,更动人。

    也正是由于重视草根不忘底层,才能够使记者的文风摆脱浮躁,能够自觉地深入到艰困的地方去,能够与普通老百姓一起同呼吸、共命运,能够在“辛苦跑路”的过程中抓到“活鱼”并获得作为记者的那份无与伦比的职业尊严和沉甸甸的收获。

社会需要更多“草根记者”
乡村干部影响农村兴衰
难忘孩子们渴望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