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2666》一巴掌打醒活着的人

本报记者 王波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27日   10 版)

    12月20日,中文版《2666》首发沙龙在智利驻华使馆举行。

    2008年,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长篇小说遗著《2666》一问世,便被《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它革新了拉美小说的叙事艺术,是典型的全景小说。思想深刻,挖掘出了人性复杂的变异。”尽管曾被波拉尼奥骂,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还是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今年11月,经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翻译后,《2666》中文版面世。一个多月后,“第一版的精装版和平装版都已售罄”,市场反响出乎出版方北京世纪文景的意料。

    “这本书涉及的方面太多了,军事、心理、犯罪、海洋学、生物学等,居然写了林彪、毛泽东什么的。作家充满奇思狂想,笔调却又如此冷静。”赵德明说。

    英文版达1000多页、中文版达860多页的《2666》分5部分,分别讲述了5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波拉尼奥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里,写墨西哥的离奇杀人案,写纳粹进军苏联在小镇上屠杀犹太人,写苏联肃反等各种暴力,写暴力面前人们的反应,以及生活在当代之艰难。

    赵德明介绍,作者把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4位教授,安排到墨西哥暴力事件案发地开会,并写他们面对暴力时的不同表现,或做愤怒状,或做无可奈何状,或做逃避状,它隐含着一种欧洲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是全球教授们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作者把历史上和当代的一些暴力串起来后,读者会发现——以革命的名义施行暴力,堂而皇之,言之凿凿。

    “就是造反有理,尤其是武装革命。这种暴力在历史和当代都有所谓的‘合理性’。那近300个墨西哥妇女,死因各式各样,有被强暴,有家庭暴力,有亵渎教堂。在后面支撑暴力的是,没有谁会意识到在施暴时我就是一个罪犯。把这些暴力连在一起,就给我们勾勒出人类进入所谓经济大发展、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人类在人性上,在面对暴力时表现究竟如何?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了,还是退化了?”赵德明解释说。

    波拉尼奥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展现出一种非常苦闷的青年形象,但是又很好斗。年轻时,他发誓要像博尔赫斯一样广泛阅读。为此,他从小就偷书,一直偷到大,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阅读面。

    出生在1953年的波拉尼奥,曾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自己出生这一年,是斯大林和迪兰·托马斯逝世的一年。在赵德明看来,波拉尼奥着力书写人们面对暴力时的人情冷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里有几个“坎儿”。

    第一个坎儿,是1973年9月11日阿连德总统的合法政府被反政府武装颠覆。这个坎儿不仅波拉尼奥躲不开,很多智利作家也躲不开。这一代人原本通过和平选举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后来却纷纷逃离,逃到墨西哥、阿根廷,辗转逃到东德、法国、西班牙,后来又到了美国。他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相信通过选举就可以建立合法政府,但是这个梦破灭了。

    第二个坎儿是1968年墨西哥广场对学生的镇压。第三个坎儿是1990年苏联解体。波拉尼奥心目中有一个梦——走向人间天堂,建设社会主义。但是,他的梦想接二连三地被粉碎。东欧和苏联的解体,对他打击很大。他心中的郁闷和迷茫,最终通过写作来排遣。

    最近这两年,赵德明在翻译波拉尼奥的著作时,会检索相关的拉美作家。检索之后,他发现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是政治、理想破灭之后,拉美青年在心理和经济上所陷入的困境。

    “波拉尼奥的《2666》,言说出了后冷战、后革命时代,那些没有心甘情愿地加入成功者、加入角逐成功的队伍但仍然带有梦想的人们的生存体验。这种梦想往往是没有言说合法性的。波拉尼奥最重要的是,打开了这个空间,好像突然打了我们一巴掌,让我们看到生命真正的状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说。她这两年在欧美访学或旅行时,几乎随处可见《2666》。

    2011年冬天,它的中文版在中国几乎也得到了同样的追捧。

    “这本书的现实感让我非常意外。他写的生活离中国的现实生活很远,但我读来丝毫没有陌生之感。不管是里面的学者、教授、记者,或者是那些罪行。作为一个中国读者读起来,一点隔膜都没有。可能是《2666》勾连到了我所感受的中国的现实,简直写的就是我们自己。”独立戏剧制作人牟森说。

    作家余华在看波拉尼奥的《2666》时,也忍不住感叹:“他写的意大利人真像意大利人,写的法国人真像法国人。”赵德明则告诉他,由于波拉尼奥在《2666》中塑造的德国作家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很多德国人甚至还有中国一些研究德国文学的教授,以为书中的德国作家真实存在,千方百计去查他的资料。

    这种笔力,也让2003年去世的波拉尼奥在身前生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最令人敬畏的小说家。”美国著名女作家苏珊·桑塔格生前这样形容他。

分享到:
60后、70后、80后的青春书写
《2666》一巴掌打醒活着的人
研究中国,从“打捞乡村”开始
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重庆出版社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出版百部学术著作
《萝铃的魔力》读者见面会举行
九州出版社出版新作《结婚吗》
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辞海译丛》
《老板凭啥提拔你》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