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陵十三钗》根据同名小说改编。金陵,是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城。十三钗,原是一群秦淮河妓女。在沦陷的城市里,教会学校的女学生们、前来安葬神父的殡葬师美国人约翰、秦淮河上一群风尘女子,都聚集在小小的天主教堂中。危急中约翰临时充当神父,做起了女孩子们的监护人,极力与日本人周旋。最终,女孩子们被迫要赴日军的庆功会,她们在绝望中几乎要集体自杀。以玉墨为首的风尘女子,毅然乔装成学生模样,在校服里暗藏利器,替她们赴会,让约翰得以带着女学生们逃离险境。
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是绝境中自我的苏醒:逐渐放下个人算计与得失心、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舍身救助他人……那是真正带给人希望和信心的部分。
电影里的男女主角,约翰和玉墨,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约翰刚出场时,玩世不恭、计较钱、看起来只为自己打算。当日本兵持枪冲进教堂,追逐女学生们,约翰的第一反应,是想躲起来保全自己。最终,他决定站出来保护未成年的女孩子们。作为此时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子,他的正义感和责任感逐渐被激发出来。在以神父的身份面对日本人后,他也真的越来越成为女学生们真正的监护人。其间,他有机会单独逃离,然而意识到身负的责任,他选择了留下来。
日常生活中的约翰和玉墨,都不是令人尊重的人物。说起来,大家习惯于从职业身份来判断人,根据一个人从事的工种,来评价这个人的高低贵贱。这些根深蒂固的印象,往往压过了更重要的东西:职业背后,那个人是怎样一个人。小小的天主教堂像是风雨飘摇的大海上暂时安稳的一叶小舟,绝境中一起求生的人们,不得不每日共处,平日里的种种成见都开始松动,渐渐相互救助,同舟共济。在这极其特殊的处境下,职业身份不重要了,人的品格与内心凸显出来。
电影的好处,是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细看几位主角的内心。眩惑之外我不禁联想,平时我们真的了解他人吗?真的看见了种种表面现象背后,真实的那个人吗?当我们带着各种思维定势、无意识习惯时,太容易只看见自己想看的部分,甚至只看见自己想象的部分。有人可以透过表面,把所有人当普通人看;有人习惯于仰视他人,有人习惯于俯视他人;有人不自觉地过滤掉情感,只把别人看成物品……
约翰和玉墨们,并没有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下脱胎换骨,变成另外一个人,只是他们内在原有的自己,被逐渐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有义愤、责任感的苏醒,有推己及人的爱的苏醒:约翰已过世的女儿,跟教堂里这些女学生差不多大;玉墨也曾经是年轻女学生中的一员,她不愿自身经历过的惨痛,发生在眼前这些女孩子身上……当然,能否在关键时刻作出牺牲自我的决定,仍然依赖于每个人的选择:遇到艰险时,面对还是逃避;求生时,但求保全自己,还是也考虑别人;在别人有成见时,索性意气用事“你已经觉得我不好,那我就干脆坏到底”,还是回归本心,让这个世界了解自己的真实面目不是那样的。
战火中的人性,总是会唤起人的信心、希望和勇气。记住并去看见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善良与光明,那或许是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中,能从你我做起、让尽可能多的人活出自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