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他免费给上海600多个老人拍照。他前后去过7次世博园,把场馆拍下来做成电影,免费送给敬老院的老人看。在他眼里,“一切都应该有自己的照片。”

一切以照片为证

本报记者 李斐然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22日   10 版)

    67岁的唐盛南拍了大半辈子的照片,却耿耿于怀自己少拍了一张。

    他的朋友老马曾说,83岁的丈母娘过世时,怎么都找不到好照片,只能拿一张50多岁时的证件照充数,“觉得自己很不孝”。

    “你为什么不早点跟我讲?”面对自责“不孝”的好友,老唐已经帮不上忙了。为了不让更多人抱有同样的遗憾,这位摄影师下定决心,要给老人拍点照片。    

    “现在会拍照片的很多,影楼也很多,但能给老人拍张满意的照片的,很少。”从小口吃的老唐说起话来磕磕巴巴,但照片就是他最好的“语言”,他指着照片上的老人解释说,“老人都很美,他们身上,有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美,他们应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

    为了衬托老人的美,老唐把能想到的“美的元素”都融进了自己的照片里。他一个人坐了50分钟的公交车,到器材市场挑选印有花朵形状的红色背景幕布,还把自家阳台上的花盆搬到摄影棚。

    可是,并不是每个老人都愿意拍照。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用力地挥着手推开老唐,高声呵斥道:“不要!”

    “很多老人觉得,只有那些快要死的老人才需要拍人像照,那些照片是供葬礼上使用的,很不吉利的,不愿意拍。”老唐说。

    也有老人会在房间里翻出相册,给老唐展示自己年轻时候的漂亮照片,“这张是在旧金山拍的,我有很多照片,我不需要你拍照片的啦!”

    这时候,老唐就会不依不饶地跟在老人身后追问:“那,那你上千张照片里,有一张自己现在的肖像照没有啦?”

    在敬老院的老人们眼里,唐盛南和他们一样,也是个看电视需要把音量调高的老人,甚至,老唐因为常年眯着眼睛盯着取景框,眼角的皱纹比他们的还多。只是常年端相机的老唐手臂很有力,端起满满一杯橙汁,都不会晃动。

    为了向老人证明他有能力拍好照片,老唐会在结结巴巴说不清,着急得不行时掏出照片来救场:“看,就是这样子!”

    老唐照片的每一个面孔背后都可以讲出一个故事——上中学时,第一次拿起相机的他为一起在江边赤着双脚踏水的同学拍下笑脸;在上海铁路分局工作时,用5盏不同方向的灯光为300多个同事拍艺术照;还有,外孙女生平第一次发烧时,抓拍下她额头上敷着冰袋耷拉着眼睛的模样……

    “一切都应该有自己的照片”,是这个摄影师的准则。在这个老人眼里,一切要有“照片为证”才放心。来采访过他的记者给他寄来了报纸,但老唐跟人讲起来自己的报道,还是会拿起自己翻拍报纸的照片来解释,虽然那张报纸就放在同一个信封里。

    在这个平时关心时事的老人的相册里,历史要用照片的方式记录。他会在看电视直播的时候,拿起相机拍下自己觉得重要的画面,组成一组新闻图片。虽然画面并不特别,但照片配上注释,却把那一刻的历史重现在眼前:英国仪仗队降下国旗,中英两国领导人注视着五星红旗升起,一旁的注释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这些都是对着电视拍的。现在我可可可……可以用那个新技术,截屏!”老爷子结巴地笑着说,右手却习惯性地做出按快门的动作。

    老唐的名气在敬老院越来越大,之前敬老院院长邀请三次都不愿意拍照的阿婆顾不得吃完午饭,放下碗筷,跟老唐说:“走!我跟你去拍照!”

    “老人说了,这些照片对我们来说是黄昏的纪念,最终哪怕是走了,也有一个纪念的意义。”老唐所在的居委会干部施敏芳说。事实上,有老人拍完照,没多久就去世了,这名副其实地成了“遗照”。

    其实,唐盛南身上这股子不屈不挠的劲头不仅体现在拍照上。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为了让像自己的妹妹一样生活在敬老院的老人都能够看到世博会,这个老人带上可以录像的相机,前后去过7次世博园,跟别人一样6点就去排队,少则3个小时,多则8个小时,顶着太阳等着入馆,把好看的场景拍下来,回家后自己制作,剪辑了25次,做成了世博小电影。

    为了让老人看电影的时候不至于太辛苦,他的短片只有28分钟。他把这个短片刻成了300多张光盘,寄给上海十几家敬老院。

    当老唐的电影播放到结尾,满屋的老人虽然不能像年轻粉丝那样尖声惊叫,却也卖力地拍着巴掌。有一位坐轮椅的老人看完后,激动地抽泣起来。好友跟老唐开玩笑说:“如果你当时考进了电影学院学摄影的话,现在肯定是张艺谋式的大导演了。”

    大导演没做成,老唐却是敬老院里当之无愧的“大摄影师”。老人们一大早就穿上平时不常见的鲜艳衣服,像小学生等待开学典礼一样坐在礼堂下面,走道上的几十辆轮椅也都依次整齐排好队,唐盛南扛着相机一出现,他们就兴奋地招呼着,“来了,来了,摄影师来了”!

    为了拍照,老人们早早就作好准备:有的反复叮嘱子女帮助买好看的新衣服,有的甚至带了3套衣服来拍照;还有人提前交代孩子调休,陪他们一起拍照……

    看着这些认真的老人,这位老年摄影师也准备了一套细致的拍摄计划。“不能让老人等”,这是给自己立下的“铁律”,因为“等待对老人来说是很辛苦的”。为此,他常常要提前一天到敬老院去准备——挂上背景纸,摆好摄影的灯具,分发自己设计的预约券,“跟他们约不同的时间来,保证每个老人最多等半个小时”。

    面对镜头,很多老人还是紧张得没法自然微笑,唐盛南就会凑近这些陌生的老人家,用并不流畅的话跟他们聊天:“您您老今年高寿啊,这件衣服真真好看!”

    然后,他就会眯着眼睛躲到相机后面,盯着小火柴盒一般大的取景框,按下快门。

    “所有老人都在谈论拍照的事情。” 106岁的钱阿婆说。“我也拿到了自己的照片,他拍得真好。” 

    这个认真的摄影师在敬老院里引来了不少人围观。一个拄着拐杖的80岁老婆婆本没有报名拍照,站在老唐身后看了一会儿,转身离开后又不甘心地站在门口小声问:“我可以拍不啦?”

    “唐师傅的照片比专业照相馆拍得还好,他能抓住老人最好的表情。”有人评价说。

    为了把这些老人拍的漂亮些,老唐还专门跑去“取经”。给老人拍照最大的问题是闪光灯下老人脸上难免出现白斑。冲洗店的老板告诉他,解决的方法其实不难——打粉底。

    于是,不懂化妆的老唐专门托自己的女儿准备了化妆品,让老人们拍照前都涂口红、打粉底。

    不过,这么时髦的装扮很多老人还都不能接受,年迈的老婆婆对着粉底直摆手。这时候,老唐就会用学来的技巧劝老人。

    “张阿婆,您知道新娘子为什么漂亮吗?我去影楼打听过,她们脸上其实都打过四五层粉底,掩盖了脸部缺陷,才使她们个个美如天仙。”这位摄影师自信地承诺。“老人打上粉底,个个都漂亮!”

    果然,每当老唐拿照片让陌生人猜年龄总会猜错,照片里的老人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

    在过去一年里,老唐每天早上骑上蓝色自行车,背上相机和三脚架,到上海不同的敬老院去拍照片。拍好照片后,老唐坐公交车去冲洗店冲印,从出发到回家,往往要花上4个多小时。

    一年下来,他为659位老人拍摄了肖像照,其中年龄最大的106岁,最小的也有70多岁。 

    “你看这张的阿婆笑得多自然,看不出来吧,106岁喽!”唐盛南一边翻着照片,一边讲着照片上不同老人的故事。“还有这张照片,拍完3个月后,老人就去世了。这些照片可能对有些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老人的家人来说,这件事很重要。”

    在敬老院给老人拍照时,相信“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肖像照”的他还把镜头对准了“外来护工妹”,免费给她们拍。

    结果,照片冲出来后,很多小姑娘央求老唐加印七八张,因为“这些照片太好看了,从小到大都没拍过”。

    在敬老院,社工也帮老唐拍了两张照片,照片里,老唐眼角的鱼尾纹深得像干裂的枣树皮,“要把我拍得好看,太难啦,老人好看就行了。”老唐开玩笑,“以后我要做拉皮去了。”

    给别人拍了一辈子照片,这些照片占了70多G的硬盘,可其中只有十几张是拍的自己,而在他论斤买的胶卷底片里,他的照片也只能贴满不足两页的相册。

    老唐45岁的时候,也想拍一张“属于我自己的肖像照”。于是他找来朋友帮他按快门,自己穿着借来的一件领角磨得褪色的皮大衣,跟“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相机和闪光灯合了一张影。

    有人说,照片里的他像个手持阿拉丁神灯的魔法师。虽然现在老了,但手持相机的老唐仍然喜欢出门,给上海的大街小巷拍照。

    一次,老唐走在上海淮北路上,迎面走过来两个中年女人,突然,她们转身折回来拦住了他,吓得老唐以为被“打劫”了。

    “唐师傅,20多年前,你到过我们单位,为我们女职工拍过照片,每人3张艺术照,你不记得了?”她们一眼就认出了满脸褶子的唐师傅, “那照片,我现在还珍藏着,那是我一生中最满意的照片呢!”

分享到:
一切以照片为证
别学林黛玉
38秒的为民做主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