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建院十年探索

工程意识应贯穿软件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蒋家平 王磊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18日   03 版)

    自2001年起,为了加快新型产业软件工程的发展步伐,国家在全国高校中选拔出37所软件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今年3月,首批设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建院十周年,该院负责人日前呼吁,软件行业需要的是工程型人才,不能照搬传统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进一步转变培养观念,加快培养国内软件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

    计算机学院有那么多,为何再办软件学院 

    目前不少综合型大学也纷纷成立软件学院,其中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成立以来,累计培养毕业生近10多万人,一时间“软件学院”成为计算机教育界的热词。不过时至今日,外界还是不时地发出质疑:计算机学院有那么多,何必再办软件学院呢?

    “不能完全责怪社会上存在模糊认识,确实软件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中科大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周学海感触最深的是,几年前,一家世界知名的网络公司在合肥的分部要招聘150名软件工程师,结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招到30多人。公司总部觉得很费解,因为合肥市高校云集,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计算机类的专业。

    “这首先证明,现在几乎所有行业都离不开软件,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很大。正是看重同等水平的人力成本差距,很多国外的公司纷纷过来,由此人才缺口日益凸显。”

    在他看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一方面是不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却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如果办学不对路,不转变观念,按照传统的模式,就培养不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软件学院培养的不是单纯的程序员 

    那么,在中科大软件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怎样的差别?

    中科大软件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吴敏认为,中科大计算机专业侧重于培养能创新计算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人才。软件学院培养的是工程师,工程意识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中。

    “从实验室到市场,其实这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吴敏说,工程师使用的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但一定是最成熟的技术来开发最稳定、可靠、经济、安全的软件产品,它能经得住用户和市场的考验。

    在他看来,做产品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提出概念,到架构与设计,再到开发、测试、产品发售和后期维护等,既要考虑市场需求、成本控制,也要考虑性能优化、安全可靠,往往需要庞大的团队合作。

    以微软公司当初研发IE浏览器为例,最多的时候就有900多人的团队为之合作,集中了从市场营销到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全方位的人才。

    “所以,软件学院要培养的是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市场意识、产品意识、工程意识,乃至管理能力、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程序员。”他总结道。 

    老师进企业等于自废武功

    “要培养工程型人才,应当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实现相当比例的教师能在大学与企业之间有计划地流动。”周学海认为,企业专家到高校任教、高校老师到企业任职应该成为常态。

    对此,吴敏有着同样的感触。几年前,他前往美国考察,印象最深刻的是,软件企业和学校的人才互动非常畅通。大公司的工作人员会自然地介绍起自己原来在哪个大学工作过,同样,大学老师会介绍自己曾在哪个公司干过。“反观国内,软件学院的专职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企业经历的很少,双向流动非常困难。”

    “目前国内的机制有障碍,老师出去容易回来难,除了待遇差距大外,还有评价体系的矛盾,从目前来看,高校强调的是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工业界强调专利、软件著作权,成果形式不一样,评价体系不一样。”吴敏分析道,所以,有人认为,老师到企业,等于自废做学问的“武功”,再回学校,非常困难。

    周学海认为,应该探索一种机制,让大学老师可以带着实验室的成果暂时离开学校,专注于成果产业化,等到一定阶段后再回到学校。

    据了解,中科大软件学院苏州校区正在酝酿人事改革,允许老师停薪留职,一年内回来不需要重新评价,2~3年回来再做一次考评。同时,学院要求,两年内,所有老师必须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工作,做项目。

    “这不仅对老师拥有工业背景有好处,也有利于大学敏锐地掌握工业界关键技术需求,从而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周学海说。

    工程意识必须贯穿培养过程的始终

    有数据显示,中科大软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百分之百,今年的毕业生平均年薪达到12万元左右。在数据的背后,中科大软件学院探索出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在于把工程意识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是从行业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在中科大软件学院的不少老师看来,计算机和软件工程学科发展速度非常快,不可能把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能将最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新技术教给学生,同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软件学院的教学一定要强调基础理论和实践锻炼的平衡。基础打得牢,学生的后劲才足,参与实践多,学生的动手能力才会强。

    “对软件工程师来说,工程意识尤为重要。”在吴敏看来,人遇到紧急情况会有本能反应,但机器的运行要靠固定的程序。环境稍微复杂一点,实验室里运行良好的程序,在实用中有可能出现问题。设计一个产品必须能够应对复杂的现实情况,充分预测到障碍、事故存在的几率。

    “从某种程度上说,软件公司就是一个软件工厂,它对管理的要求要高于普通企业。”吴敏认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心,这些能力与素质也属于“工程意识”

    软件学院的国际化是一个迫切的命题

    如同计算机程序一样,外语是软件人才必须掌握的另一种语言,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当前的薪酬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大多数软件学院都把国际化视作发展方向,对此,周学海认为,软件学院的国际化是一个迫切的命题。

    他分析道:目前国际上大的软件课题都实行国际招标,印度的软件产业之所以比我们发展得好,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国际化程度高。一个大的招标书,他们一周内就能把标书吃透,并提交出应标书。“这不仅涉及到外语水平,还有对招标企业所在国家的文化的了解程度问题。”

    “软件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其中文化的因素必不可少。如果不了解国外的文化习惯,怎么能编写出更加人性化的软件?业务商谈肯定会受影响,很难把软件产品推销出去。”吴敏说。

    据他介绍,该院正在对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让软件专业老师编写硕士英语教科书就是其中一项。

    不过,由于参与编写的老师很多不具备英语专业背景,起初,英语专业老师对这个方案不屑一顾,出版社也不认可,可是,试用时学生反响很好。原因是,这本新教材甩开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完全围绕软件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展开的。其中涉及:如何通过MSN在线交流、如何制作PPT、如何参加项目管理讨论,如何应聘企业……“更重要是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被动听,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交互。”

    “中国人从小学到硕士一直在学英语,但还是不能自如地交流,问题就出在教学方法上。”吴敏说,学院开发的这本电子书,知识性内容让学生自学,每个单元都会围绕项目管理、演讲、招标等环节设置讨论题,上课就是围绕讨论题展开。“现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催着我们要出版,这应该是国内首部由专业课老师参与著作的英语电子书。”

    “当然,在软件学院国际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展望道,一方面我们需要聘请更多的外籍师资,一方面也要积极招收国际学生,从而形成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培养环境。

分享到:
高校腐败又发窝案 财务公开鲜有动静
王洪锋:从“中国制造”中浴火重生
工程意识应贯穿软件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