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7月2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改变藏区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命运

藏区青年出山记

本报记者 李剑平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23日   11 版)

    “我的家乡很美丽但很贫穷,能到繁华的大城市读书是一种奢望。”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打工青年肖芳,对3年前离开家乡的情景记忆犹新:天空特别蓝,亲朋好友献上洁白的哈达,送上最美好的祝福。看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她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让大家失望。

    3年后,肖芳从内江铁路机械学校毕业进入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工作,成为我国第一位藏族地铁女司机。关于她的故事正在藏区农牧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肖芳说:“没有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就没有我的今天。”

    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日前在接受中央新闻采访团采访时说,这是全省90所职业院校3万多名藏区“9+3”青年学生命运转折的一个缩影。

    高原青年梦想成真

    朗色今年23岁,来自甘孜州道孚县各卡乡各卡村,是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微机09级3班的大龄学生。谈起自己艰难的上学之路,她满怀感恩之心。

    2004年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贫困,朗色先后在道孚县城车行洗了两年汽车,在餐馆当了一年服务员,其余的时间就是到大山里采蘑菇,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看到初中女同学陆续嫁人、生小孩,她心想自己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的安排——找个人家嫁了,一辈子生活在高原,与大山为伍。

    2009年,四川省对藏区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给一大批藏区青年的命运带来改变。朗色抓住这个机会,不但来到了省会成都上学,而且在3年中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用她的话说,3年前自己根本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经过3年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她在数次技能比武中获奖,担任学校书法协会副会长,赴天津、北京参加全国职业学校育人事迹报告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瓦切乡是一个海拔3500多米的游牧区,全乡6350多口人散居在993.3平方公里高原上。乡长姜剑说,牧民当初对政府“9+3”免费教育计划不了解,后来看到现实版的“灰姑娘”事例,纷纷主动要求把自家的孩子送出大山学习一技之长。

    郎青初2005年初中毕业后,学过理发、裁缝,每年到了挖虫草的季节就上山,除严重的高原反应外,膝盖跪得发黑、流血。见此情景,家人既心疼又无奈。2009年省政府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她爸爸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鼓励女儿积极参加,不过当年未能如愿以偿。

    2010年郎青初再次递交申请,才从甘孜州炉霍县旦都乡加朗村的大山里来到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上学。尽管两年多过去了,她的膝盖上仍然是疤痕累累,这更加激励她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

    开始学会经营人生

    3年前,当首批1万名藏区青年走出高原大山,来到内地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时,他们还带着懵懂、好奇,甚至有些恐惧。3年来,这些曾在高山草原放牧、挖虫草甚至流浪的青年沐浴着阳光,健康成长。

    家住甘孜州泸定县冷碛镇尖茶坪村的李雪梅有5姊妹,祖辈都没有走出大山。2010年,她参加“9+3”来到成都上学时,大山看不到了,不知道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干什么用,满眼尽是人流与车流,走错了路也不开口问路,宁愿一直错下去,看到高楼大厦还担心会塌下来,内心十分孤独与压抑。

    中和职业中学的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关心她,鼓励她大胆地与人交流,阳光自信地成长。今年4月25日,她与同班的老乡刘雪花在学校创业一条街拍获一间店铺的经营权,取名为smile life,主营各类小饰品。

    从没做过生意的李雪梅、刘雪花在学习之余,专门操练经商的功夫。她们从中和职业中学坐公交车到市区世纪城站,再转地铁一号线去成都火车北站市场进货。以手机挂件为例,进货价1.5元/件,到了smile life店面的售价就是3元/件。每天清点着辛苦赚来的钞票,两人乐不可支。

    远在泸定县的父母希望女儿长大后在山区做一名老师,可李雪梅倾向于留在成都发展,将来把父母接到成都居住。“内地的工作、生活条件与气候环境更好。”她说,一些师兄师姐毕业后留在成都,发展得相当不错。

    尼玛德吉过去是甘孜州丹巴县边耳乡边耳村的放牛娃,从中和职业中学毕业后进入成都启阳汽车公司工作,目前月薪4000元左右。他计划潜心钻研汽修技术五六年,积累一定的资金后自主创业。

    目前在成都西藏饭店顶岗实习的郎青初与易雪芹,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她俩表示,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在人生职业的起步阶段获得一个好的成长空间与发展舞台。

    一人走出大山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短短4年时间里,藏族青年颜成宏在成都市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初中毕业后,成绩优秀的他因家里贫穷无法继续上学。这名青年就从甘孜州泸定县泸桥镇瓦窑岗村来到成都打工,第一份工作在超市当保安,非常辛苦,月工资仅550元。看到大都市同龄人的幸福生活,他既羡慕、又自卑,想改变命运,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2009年县里宣传“9+3”免费教育计划时,父亲立即通知他回家报名。经过3年的努力学习,这名年轻人现在是成都地铁一号线世纪城站的一名站务员,现在不但与城市同龄人的差距不大,而且在某些方面条件比他们更好。“我走出大山,不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颜成宏说。

    在成都就业的藏族青年尼玛德吉认为自己最大的变化,一是头发变短了,二是遇事学会了用嘴巴沟通,而不是直接用拳头处理。回到丹巴县的老家,父母对尼玛德吉的这头短发越看越顺眼。他说,过去藏区青年以留长头发为美,只有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才被迫剪短发。现在父辈们的观念正发生变化。

    21岁的易德川今年从泸州市江阳职高电子电工专业毕业,以第一名成绩考取金川县乡镇公务员。在此之前,他游走四方卖藏药为生,现在用自己的双手划出了与祖辈完全不同的命运轨迹。

    对此,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提供了一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2009年首批8576名参加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的学生中,96.7%的正在顶岗实习,已有3036人正式签订在内地就业合同,2000人即将回到藏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建设家乡,600人已光荣参军入伍,606人到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深造。

    甘孜州驻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干部周成鑫目睹了一个个大山深处的“野孩子”被培养成为有知识、有理想、有追求的阳光青年。“这将影响他们一生,改变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命运。”他深有感触地说。

分享到:
暑期顶岗实习 老师学生企业都笑了
暑假实习“职业化”才有含金量
藏区青年出山记
敝帚自珍与反躬自问
暑期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