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常年在外打工的河南许昌县小召乡崔庄村村民崔力猛今年终于不用再背井离乡了,今年他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在附近的一个纺织厂打工。
能够顺利在家乡就业,这还多亏了他所在村的大学生村官曹亚萍的帮助。
“他家里有小孩,也不想老在外面漂着。”在去村里了解情况时,曹亚萍知道了他的想法。然而常年在外的崔力猛真的想在家就业时,却发现一时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没有头绪,都不知道去哪儿找”。
而曹亚萍正好在纺织厂有个熟人,简单地一牵线,曹力猛的工作便解决了。
为农民工找工作,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这是一段时间以来许昌县大学生村官的一项“重要业务”。
许昌县委组织部负责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李志慧说:“县里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但很多人其实更愿意在家门口就业。”在一次座谈会上,李志慧与在座的大学生村官们沟通交流,“没想到他们还真能为很多农民工在当地找到工作”。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蒋李集镇寇庄村大学生村官寇湛琦在春节期间与返乡的农民工交流时发现,很多人都想回家务工,但可惜没有门路。另外,家乡的岗位的确比外面经济发达地区的少,短时间内工作不好找。
在寇湛琦的村里有一对小夫妻,多年来一直在外面帮别人卖玻璃。然而外面的日子并不好过,“特别辛苦,赚的钱又不是很多”,最让他们牵挂的是家里还有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去年回家来的小夫妻不愿意再背井离乡出门打工了。
这样的事情在许昌县农村并不少见,在全国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在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发布的《2012年陕西农民工调查报告》中,对全省2220个农村家庭进行了调研,有52%的返乡农民工打算在本地就业。而据河南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的一份专项调查显示,倘能随其所愿,在被调研的3025个农村家庭中,只有8.8%的农民工愿意每年像候鸟一样到省外打工。更多的农民工期盼能与家人团聚,能照顾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曹亚萍也注意到了这样的情况。过年期间,很多村民会聚在一起聊这样的话题,在村里年轻人建立的QQ群里,也常会有人发出“不想在外面漂”的牢骚。
曹亚萍也特别希望让村里的年轻人都能在家门口就业,这样就可以照顾家里。在她的印象里,村里很多人都是夫妻双双出去打工,留在家里的只有老人和小孩,她常看到有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情景,“觉得缺少父母在身边陪伴的小孩特别可怜”。
自从有了组织部门的指点和部署,领了为农民找工作这项“重要任务”后,曹亚萍便有意识地去收集农民工的信息,“谁打工回来了,谁想在本地就业,想找个什么样的工作,等等”。
寇湛琦没事也总是会到村里各家各户去“征集民意”,碰到有想找工作的就记下来,建立档案。
很多农民工想找工作,却没有门路
艾庄乡袁庄村大学生村官丁超发现,即使很多农民工想要在本地就业,但也常常因为他们信息不多,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丁超所在的艾庄乡比较偏远,村民很少去关注县里或市里有什么企业在招聘,稍微上一点年纪的人甚至都不常出村,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
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企业方。曾经有当地的企业负责人告诉丁超,其实企业也愿意在当地招人,但也缺乏有效的渠道直接找到当地的农民工。
寇湛琦见过很多搞装修的农民工只能在一个地方扎堆,等着活儿来找他们,却没有什么门路去找个正儿八经的建筑公司。她也常常听村里的人说,有时候到市里或县里转一天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这样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在她身边也比比皆是。因为学历、技术和经验等问题,很多村民并不能如愿在家门口就业。
在寇湛琦的村里有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孩,家庭条件不太好,母亲又生病,他希望在家附近找份工作。但这对仅仅高中毕业的他来说并不容易。
“没有一技之长,做不了技术岗位,又干不了体力活。”这样的情况曾经一度让寇湛琦也觉得着急,好在她有一个朋友的亲戚开了一家小公司,有一个岗位要求不是太高,这才解决了这个男孩的工作问题。
在曹亚萍的村里,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在她的印象里,村里很少有人会用网络找就业信息,甚至有的人连简历都不会写。
在为农民工找工作时,像这样的事情就自然落在了曹亚萍的身上。她要时刻留意招聘信息,帮助村民做好简历,帮他们发出去。在有招聘会时,她还要带着村民去参会,帮着他们推销自己。
在农民工和企业之间牵一根线
刚开始给农民工找工作时,曹亚萍也觉得心里没底。在招聘会上看到企业招工,她就会上去咨询,在网上看到招聘信息,她也会打去电话。“也是硬着头皮去跟人家联系,怕人家拒绝”。
刚开始,她确实经常受到拒绝和排斥,企业会用一种质疑的眼光审视她,不过联系得多了,她发现在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牵线也没那么难。“跟企业说清楚是帮农民工找工作,大多企业还是支持的,他们觉得我们也不容易。而且他们通过我们大学生村官招工,还会觉得更放心。”
今年她就给村里的妇女们联系了一家做假发套的企业,原本赋闲在家的妇女们不仅可以挣钱学技术,还可以把活拿到家里来做,也不耽误照顾家。
丁超也在慢慢积攒着自己的企业资源,不管是网络上看到的,还是听同学朋友说的,他都登记在案。如今他的手上能够联系上的企业已经有二三十家了,如果有村民想找工作,有时候他打一个电话,说几句话就能解决了。
村里有一对弟兄,因为家里出事、父亲卧病,不再外出打工,但通过自己的力量也不太好找工作。
丁超手里的资源便派上了用场。他一面给哥哥联系了附近村的养兔场,一面又给弟弟联系了一家瓷器厂,如今弟兄俩都已经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
最开始给村里的小年轻介绍工作时,小年轻的家里人都还不太放心。但时间长了,看到孩子们在新环境里的工作状态,家长们开始信任丁超这个年轻的大学生村官。
“你给我们介绍的活儿不赖。”常常有村民这样表达感谢。
联系得多了,很多企业甚至会主动找上门来,向丁超要工人。就在几天前,一家制革厂还找到他,希望他能介绍个看机器的工人。
寇湛琦也成了企业的“招聘顾问”,常会有企业直接把电话打到她这里,也常会有村民来找她帮忙。她曾帮着市里的装修公司联系到了村里懂地板装修的村民,她也曾帮着懂推销的村民找到了跑业务的工作。在企业和农民工之间,她觉得自己就是一根线。
不仅如此,为了能让村民增加点就业的资本,她还曾尝试着为农民工联系市总工会免费的技能培训。
那次培训,她把老师请到了村里,300多名村民在村部上了一期免费的培训课,内容涉及电脑操作、电焊、电工和电器维修等各种实用课程。
有一个在工厂原本做计件小工的村民,在上过培训课之后,勤学苦练掌握了相关的技能,被领导看重,做起了业务。
寇湛琦希望有就业需求的村民无论年龄大小,都能有一技之长,那样,对他们来说,找工作便不再是难事,他牵线搭桥的劲头也会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