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夜幕下的电话亭

实习生 赵迪摄影报道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4月10日   08 版)

    北京3月的夜晚,灯火繁华却仍然寒冷。

    这天是母亲67岁的生日,做了5年电焊工人的赵振雨走进西城区的一座公用电话亭,他连续拨了4次,却始终未能接通百里外老家的电话。这是他平生头一回为过生日的母亲拿起话筒。

    西直门文慧桥旁的一座电话亭,每个周五或者周六的晚上,在北京做绿化工人的王少谋和妻子都会拨通电话,电话那头是在老家河南灵宝读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他们每次都会通话二三十分钟,即使在冬天最冷的时候也未间断过。  

    ……

    1992年,北京从巴西引进了第一批电话亭,那些“黄帽子”成了北京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那个年代,出门带一张IC电话卡也成为一种时尚。而外地人一到北京,总会先寻找电话亭。有了那小小的空间,他们心就会踏实,就可以给家人报平安,与牵挂的人说说话。

    而如今,人人都有手机,公用电话亭已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不少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IC电话卡为何物。北京街头的电话亭已经很稀少了,多数电话亭一天也没有一个人来打电话。很多电话亭成了小广告墙,“卖药”、“单间出租”、“祖传医术”等卡片密密麻麻;有的成了周围居民的“晾衣架”;更有甚者,将电话亭当成了“垃圾桶”。

    但每当夜幕降临,在这些或繁华或冷清的街区,还是有人偶尔会在这些不足一平方米的地方停留。他们大都是打长途电话的外乡人。也许只有在这小小的电话亭里,这些来自夜晚的问候和倾诉才可以让身处大都市的他们平静下来,放松下来。

分享到:
夜幕下的电话亭
14岁的陈群给河北邯郸老家的奶奶打电话
郭玉莹给河南开封老家的父母打电话
石蓉蓉给家里打电话
河北邯郸的赵学跟女朋友煲“电话粥”
60岁的东先生在给老家的爱人打电话
李从直给老家的亲戚打电话
李燕给河南南阳的老母亲打电话
42岁的夏建凤在给老家的母亲打电话
陈佩洁给老家的妹妹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