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5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自由谈

“老不信”挑战政府公信力

黄涛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29日   02 版)

    从“萝卜招聘”的猫腻到“火箭提拔”的诡异,从天然气禁涨令的一波三折到能源局新闻办的”家奴式”回应,从统计数据的相互打架到职能部门的相互扯皮……伴随热热闹闹的事件,总能听到民众对政府质疑的声音,这些热点事件情状各异,却一个共同规律:任凭政府或官员怎么释疑解惑,人们就是不信。

    “老不信”现象,挑战着政府公信力。民众不再对政府言听计从,其实是一种全球性现象。约瑟夫·奈等学者的研究显示,美国政府公信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在下降,而且降幅惊人。比如,1964年民调显示有3/4的美国公众,信任美国联邦政府;而1995年,同样的民调显示,只有1/4美国公众信任美国联邦政府。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公信力的下降具有如下特点:所有层级的政府公信力都在下降;所有公共部门的公信力,都在不同程度下降;所有类别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都在下降;所有发达国家政府的公信力都有下降的趋势。

    就中国现实而言,制造“老不信”的诱因多种多样,也许是一条信息的半遮半掩,也许是一项政策的朝令夕改,也许是一个行政执法的越界,甚至可能是一个官员的不当回答。透过这些具体而微的原因,会发现“老不信”极端表达的背后,是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它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诸多社会问题也在叠加,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 导致政府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与此同时,民众对政府的期望与日俱增,加之舆论环境的日渐开放,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政府公信力面临诸多挑战。

    改变“老不信”,信息公开是首选。人们都生活在罗尔斯所说的“无知之幕”中,事件汹涌而至,真相暧昧未明,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更可能选择事事质疑时时警惕。信息公开是揭开无知之幕,进而建立信任的不二选择。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职责,理应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况且,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社会清晰度越来越高,正规渠道不畅,小道消息就会满天飞。在这样的“倒逼”机制下,政府更应该对信息公开的范围、时间、方式,民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途径和权益,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和追究,以及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等,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让公众看到政府的责任心、官员的诚实度、行政权力运行的“金鱼缸”。

    其次,需要科学民主决策。决策科学、民主,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前提。因为科学民主决策,不可能搀入一个人、一个组织的私利,不同主体之间会形成相互制衡。罗尔斯在《正义论》中阐明,只有当人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时,社会公平才能实现,也就是避免“屁股决定脑袋”的情况。政府完全可以改变关门制定政策、利益当事人拍板决策的路径,尝试由价值中立的第三方代为提出政策建议,避免利益部门化、个人化的陷阱。

    民主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传统使然,过去我们习惯将民主理解为“为民作主”,现在应当变为“由民作主”,增加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度。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或者公布意见采纳情况。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规则,使各类信息——即便是对立的信息、各种意见——即使是相反的意见,都能够进入决策视野,使各个利益主体的意志有表达的渠道,各种决策主体的权力有制衡的机制,最终使公共利益在政策内涵中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最为关键的是政府要转变职能, 做服务型的有限政府。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在世界各地, 政府正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 使我们再次思考关于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 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 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它应该做的事。

    近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并指出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权威性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取信于民,就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并在其“不为”上真正后退,在“可为”上发挥最大效用。权力放得越多,民众就越放心;事务管得越好,人民就越满意。告别大包大揽式的全能形象,政府面对的苛责、怨气就少;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政府赢得的赞扬、信任就多。当政府整合财力、物力和精力,兜住社保的底线、补足教育的短板、填平城乡的鸿沟、缩小收入的差异、确保食品的安全时,政府公信力自然就会回升。

分享到:
不“拼爹”才能青春飞扬
纪委不能被利益绑架 监督和反腐是一种能力
“王八奖”
一个乡村教师需要几个部门管
“老不信”挑战政府公信力
基层干部如何才能不被“低估”
冬虫夏草沦为“中药神话,科学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