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7月06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舆情观察

全民争议“常回家看看”的贡献在哪里

本报记者 庄庆鸿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06日   03 版)

    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此条一出,“常回家看看”就从一首14年前的老歌变成了本周热词。据中青华云监测系统显示,它成为本周热点事件第一名,关注值几乎达到第二名“云南小学生用江水泡饭”的两倍。在本周微博话题排行中,它的关注度也大大超过了斯诺登申请避难事件、“上访妈妈”唐慧案开庭事件。

    它的热度,显现了其争议之大。

    最大的两个争议点是:“常回家看看”到底该归道德,还是归法律?“孩子有家难回”的现实遇上“父母可以告孩子”的法律,到底听谁的?

    网友“书香薇薇”说:“怎样叫‘常’?一周一次还是半年一次?‘看看’该怎么看?带钱还是带水果,或者回来转一圈扭头就走?如果一周一次,那全国很多在外打工的孩子都违法了?”

    全程参与法律修改的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肖金明解释说,“常回家看看”属于倡导性条款,是与道德共同发挥作用的,并非强制性条款。“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无论家庭道德、社会道德还是伦理道德的作用力都出现下降,用法律来调整社会伦理是不得已的做法。这样规定是希望用法律来支持道德,并肩发挥作用,不存在法律对道德领域的强行介入。”

    但法学家的倡导能否奏效,直接面临现实大考。

    探亲假是“常回家看看”的前提。这个问题无法回避,却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无能为力的。面对“探亲难”,不少网友感叹:“常回家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网友“虎背熊腰女壮丁”:“离家车程两小时,已经两个月没回去了。先准我一天半的假,我立马回去!”

    实际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不只是对子女孝道的要求。其中,也提到了“用人单位有责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探亲休假制度”。“调整、延长公休假,增扩休假主体,保障探亲假的真正落实等是可行的。对政府而言,应该做的是建立和完善国家支持家庭养老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亲情住宅等。”肖金明说。

    “常回家看看”引起的全社会争议,都是可以在立法过程中预见的。法规在可操作性上的“先天不足”,并不成为子女不行孝道的借口。在人口迁移日益大规模的社会转型期,“子女在外不能尽孝”的问题关系到上亿人,但却长年被忽视、被压抑。借着此次舆情热议的契机,它终于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因此,从更广义的社会深层面考察,“常回家看看”的所有争议,正是立法应有的题中之义,全民争议“常回家看看”给了“子女在外不能尽孝”问题一个被重视的机会。

分享到:
“中国首个私人民间收养组织”在灰色地带生存
全民争议“常回家看看”的贡献在哪里
一场拆迁背景下的“非典型”婚姻
苏州一拒拆小楼被别墅包围 进出家门只能走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