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熊丙奇,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对话背景
8月30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全规办”)通报,终止5个“成果存在较多引文和注释不规范的问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预留经费不予拨付,已拨剩余经费按原渠道退回。这是今年6月以来,全规办第4次通报学术不端案例。据媒体统计,这4次通报涉及14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据悉,全规办向社会公开了存在问题的14个项目的具体课题、主持人单位和姓名。
拉关系、跑路子、项目给熟人亲戚……最近一段时间媒体的密集报道,使我国的科研课题管理和经费申请制度成为众矢之的。如何规范科研课题管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中国青年报:全规办通报了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存在较多引文和注释不规范的问题”,你是否感到惊讶?
熊丙奇:一点也不惊讶,“成果存在较多引文和注释不规范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抄袭。在中国学术界,学术不端的存在已经不是新闻,此次通报只是增加了新的案例。如果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不改变,类似的通报对于推动学术风气转变、引起业界重视并没有太多作用。根治学术不端,必须推动学术管理、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学术为本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中国青年报:全规办决定,对这5个违纪项目除了通报外,预留经费不再拨付,已拨剩余经费被要求按原渠道退回。这种制裁你觉得严厉吗?
熊丙奇:作为基金的设立方,它也只能作出这些处罚,如通报、收回资金、停止拨款。需要关注的是,学者所在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是否对这些学者进行跟进处理。
学者被通报批评之后,其所在的研究机构或学校应该进一步启动独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学术处理和行政处理,如取消其教授头衔、解聘等,对严重的涉嫌学术欺诈、以学术名义侵占国家资源的行为要启动司法调查。但遗憾的是,目前对学术不端的处理,还停留在低层次上,并没有深究下去。
这样处理学术不端等于没有处理——处理的结果不就是没有拿到课题,或者把拿到的课题经费交回去吗?这不会起到震慑作用,反倒会激励其他人前赴后继。
中国青年报:有一个被通报的学者为自己开脱时说,主持的课题项目出现抄袭的情况,可能与他外出就医时将重任交给课题组成员中的年轻老师有关。你认为,这种解释是否能说得过去?
熊丙奇:这种表态,可以说连基本的学术操守也没有,且更进一步暴露出当前学术的潜规则:一些拥有行政权、学术权的研究者,利用手中的权力,把侵占同事、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别人写的论文中署第一作者、在他人申请的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人当成了习惯。
在国际学术界,一个学者只要在论文、成果中署名,出现造假、抄袭,不管怎样解释都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把责任推给别人,说没有写好、自己不知情等,这是不可能推卸自身责任的。根据其解释,大家还可质疑,他此前发表过的没有出问题的论文、学术成果是不是都只是挂名?没出问题,享有其给自己带来的学术荣誉,出了问题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然而,这样的好事,在我国学术界似乎还很普遍。
中国青年报:一位曾经申请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教师曾向本报记者爆料,自己经过充分准备想要争取的课题却被人情课题顶了。你觉得,前期学术立项上的某些不规范之举是否为日后的学术不端埋下了祸根?
熊丙奇:的确有很多人反映,目前能够拿到国家社科基金的一些项目,靠的不是学术能力,而是关系和运作能力;获得项目者不是真正有学术能力、能做出有价值研究的人,而是有资源的人。在一些地方,办学者把基金项目、经费数量作为政绩,教授则成为业务推广员,主要任务是搞到课题,搞到课题之后再交给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加工,进行包装后去申请立项。在不少学校,立项成功、拿到课题,研究还没有进行,就已经成了办学业绩和学者的荣誉,如此一来,大家普遍重视立项,而轻视研究。
做学术如种庄稼,现在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并不鼓励大家成为种庄稼的能手,而是鼓励大家比着给农田施肥,谁拿到的国家化肥越多、施肥越多,谁就是种田的高手,管你田里有没有庄稼,学术土壤就这样变成盐碱地。这样的管理、评价体系不变,科研经费越多,学术土壤盐碱化越厉害。
中国青年报:在高校或科研机构里,与申请基金和项目有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熊丙奇:根据教育部和某些学校的规定,导师要资助学生,必须有课题经费,要不无法带学生,这样做的本意是让教师的学术能力得到提高,但在目前的学术行政管理体系里,这加剧了学术的行政化。有些老师拿不到课题,在学校里就没有地位,教育权、导师权也被剥夺,甚至由于课题指标通不过考核,连工资待遇都兑现不了。
中国青年报:日前,全规办的负责人袁振国辞去职务,上级部门给出的原因是其超标准接待和携夫人违规出国等,但是对于之前媒体所报道的其在课题立项时存在的问题,比如评审不公平和为亲属拉课题等做法并没有回应,对此你怎样看?
熊丙奇:对于这件事情,应该进一步调查,比如他是否携亲属违规出国,是否超标接待,是否帮亲属获取课题,是否存在把行政权和学术权混在一起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行为等。该学术处理的交给学术处理,该行政处理的进行行政处理,涉嫌违法的启动司法调查。只有启动调查,才能回应公众质疑,也是对当事人负责。截至目前,我们没有看到明确的调查结果。
我的建议是,必须打破学术利益共同体,推进学术去行政化,建立学术共同体,用学术标准与原则评价一名学者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如果坚持由行政力量主导学术资源的配置,在各种利益的纠缠下,类似的学术不端仍会继续发生,对于学术不端,就会是高高举起的“零容忍”,轻轻放下的“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