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1月0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特别追踪

“内部推荐”易造成用人腐败

实习生 张凌云 霍仟 本报记者 卢义杰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1月03日   07 版)

    经过一个多月置顶之后,《2014年全国应届生&2013及往届毕业生高端就业项目推荐》的信息近日从“大善彼得张”的微博上删除。

    一起被删除的,还有该微博里绝大多数国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推荐信息”。

    “大善彼得张”是北京市一家教育公司的兼职讲师张斌。2013年12月27日,本报刊发报道《收费数十万元“内部推荐”》,披露张斌在人人网、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发布国企、事业单位等招聘消息,称应聘者只要符合岗位要求、支付数十万元,即可通过“内部推荐”入职。

    多位学生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要么是骗局,要么是招聘过程中的“潜规则”。

    张斌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多次表示,这是正常的商业模式,数十万元是“咨询费”而非“推荐费”,且自己绝非骗子,“什么叫骗?是你把钱给我,我跑了,我手机关机了,我逃往国外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这个说法并不陌生,他观察发现,招聘时以咨询、培训的名义收取高额咨询费、培训费,最终“搞定职位”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

    他认为,通过巨额收费“搞定职位”的背后,可能会产生两种腐败现象。其一是权权交易,即掌握权力、关系的人可以把应聘者安排进去;另一种是权钱交易,有决定权的人可能会拿职位进行利益交换。

    熊丙奇打比方说:一家单位要招聘员工,有位咨询师让求职者交60万元。之后,咨询师向熟识的单位领导承诺,“如把某求职者招进来,我分15万,领导分45万”。最终,这位求职者被录取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求职者投了简历,也参加了面试,最后,领导觉得这个孩子条件也不错,至少是可以进的,放在台面上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以要他。”熊丙奇说,如果通过关系统一去运作,容易产生用人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一些人可能成为权力的“掮客”。

    熊丙奇推测,如果这不是骗局,那么,数十万元费用可能最终不止落入一个人手中,相关利益链上的人可能都会收取一部分,“这是非常严重的招聘腐败”。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力市场教研室主任丁大建也认为,这中间可能存在利益输送,“是变相的腐败”。

    不过,张斌在受访时坚称,这部分钱只是他自己收的。他坦言,在求职者“能力OK的情况下”,由于他的关系,HR会更多地关注他推荐的学生。

    丁大建认为,这是“非正常地利用权力资源”,在中国,有些社会关系不符合市场规则。

    他说,在招聘中,人岗是否匹配是首要要求,求职者社会关系多,可以获得更多信息,但如果求职者有关系就能进,肯定是不正常的。

    为了减少劳动市场中人岗不匹配的现象,中介、猎头公司应运而生。丁大建认为,中介、猎头起到了正常市场润滑或沟通的作用,提高了社会效益,作为市场服务,收取一定费用也是合理的。

    不过,记者了解到,中介、猎头公司通常是向用人单位收取费用,鲜有向求职者收费的情况。

    在丁大建看来,如果就业时依靠关系,显然不能提高市场效益。“这种行为怎么能算公平?”有能力的人干好工作,整个社会效益提高,这才是公平。“少数人得利,市场受损,‘花钱买工作’就是腐败。”

    此前,张斌多次否认“花钱买工作”的说法。当记者提出数十万元很少有人能承担时,他表示,“没有关系,你还是可以走正常的校园招聘”。

    记者注意到,张斌之前公布的“内部推荐”工作列表中,不仅包括国企,行政、事业单位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这些单位无疑与公共资源关系密切。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求职者之所以相信“潜规则”,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单位招聘过程仍不公开、透明。熊丙奇表示,按照严格的程序,应成立招聘委员会,而非某几个人说了算,“如果是少数人说了算,就有可能有交易,这也是我们现在部分国企招聘存在的大问题”。

    熊丙奇说,由于国企招聘标准各不相同,很难像行政、事业单位一样对国企组织统一招聘考试。他认为,国企要对自身发展负责,招到适合岗位的人才,保障招聘过程公开透明。

    “如果花这么多钱能保证把工作搞定,事情背后可能是有问题的。作为一个线索,有关部门应该进行调查。”熊丙奇建议。

温州改革出租车个体经营模式
湖南娄底问责35名校园食品安全责任人
“内部推荐”易造成用人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