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0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何以决定未来一生的职业?

上海一职校坚持让学生“二次选专业”21年

本报记者 王烨捷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09日   11 版)

    “一个初中毕业十五六岁的孩子,你让他决定自己未来一生想要从事的职业?凭什么?”从1993年开始,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一直在给自己、给自己的学校“找麻烦”,为的就是让年轻的中职学生们可以先在学校里“试错”一阵子,再选择专业。

    如何给学生更加充分地自由选择专业。这种“自找麻烦”的事情,邬宪伟花了21年时间去研究和探索。

    这种探索,从最初的“2年普课+2年专业课”,到后来的“1年普课+3年专业课”,再到现在的“1年普课+3年专业课”与“全3年专业课,中途凭学分换专业”并举,给了中职学生们一个“二次选专业”的机会。

    “只要专业课学分和普课学分加起来满足毕业条件,就能提前毕业。”学校教研室主任王珺萩告诉记者,中职学生也可以像很多名校大学生们一样,刷学分、换专业、早毕业。

    校长“吐血”遭遇:学计算机软件以为是学玩游戏

    邬宪伟在职教行业干了30多年,这一过程中,最令他头疼的,不是师资问题、就业问题,也不是教学水平问题,而是“孩子们选专业”的问题。

    根据他多年的观察,初中毕业生们进入中职学校,在选择专业时,大多听老师的、听家长的或者光凭“感觉”,很多学生连自己所选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都不清楚,仅凭“听说不错”、“听上去还可以”就作出决定,而这一决定,将会影响这个孩子的一生。

    最令邬宪伟“受刺激”的一次,就是学校刚刚开办计算机软件班那会儿。新开办的计算机软件班被社会各界广泛看好,400多人报名,仅录取40名学生。那次入学考试,在职教界,颇有些“扬眉吐气”的意思,“招进来的,清一色都是数学成绩很好的,清一色都告诉我,我从小酷爱计算机。”

    那次招生,邬宪伟感觉“生源质量很不错”。但一年之后,学生们的成绩却令他几乎“吐血”——全班一半的学生要留级,这批学生连计算机软件专业最基础的VB(即Virtual Basic,一款通用的编程语言——记者注)课程都没及格。   

    邬宪伟调查该班级教学情况时,同学们的回答令他哭笑不得,“他们说,校长我们真的没想到计算机软件课程那么枯燥,还以为跟家里电脑上玩游戏一样的呢。”

    除计算机软件班这个极端案例外,邬宪伟还见过许多“不靠谱”的选择——一些非常内向的孩子选读对外交往要求高的文秘专业,一些静不下心来的外向孩子选读枯燥的数据分析类专业,一些完全没有空间概念的学生选读空间分析要求高的数控专业,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很弱的学生偏要选读计算机软件专业,等等。

    这些“不负责任的”的专业选择,将会导致孩子们专业课学不专、上课易产生惰性等问题。在邬宪伟看来,让“适合从事某个职业的孩子选对职业”是职业教育“服务学生发展”目标的重要实现途径。

    他开始有意关注德国、美国的一些职业教育的做法。一种名为“职业性向测试”的软件吸引了他的目光。没钱买回来,他就组织学校教师团队“照葫芦画瓢”自己做一套。

    1993年,邬宪伟的试验开始了。他将以学分制为主的“职业试探教育”和“职业性向测试”软件结合,开发出一套“帮助十五六岁孩子选专业”的好办法。

    中职生也可以“走班”听课

    如今,所有进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学生,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4年制学生,他们入学第一年统一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第二年开始选专业;另一类是3年制学生,他们入学即有专业,但可以在第二年通过专业面试、笔试“转专业”。

    学校教研室主任王珺萩介绍,4年制的学生在第一年除了必修基础课外,还可以自行选修感兴趣的专业课。这些专业课,都是采取“职业试探教育”的方式进行选拔。未来想学珠宝首饰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美术课;想学计算机软件的,可选VB课;想学媒体制作的,可选摄影摄像课;想学化工的,可选化学课;想学机电、数控、自动控制的,可选CAD制图课。

    所有这些选修课的设置,只有一个目的——让学生们“试试看”。选修课的一大特色是,会带着学生们到工厂去“看看这个职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对教师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不满意的,只要两个星期“试听期”之内,还可以申请“换课”。

    一年之后,每个学生可以填写3个志愿,并参加一次“职业性向测试”,看看专业电脑软件会推荐自己从事哪个职业。

    而3年制的学生,虽然入学时有专业限制,每天上的也是专业课,但在第二年可以“转专业”。

    计算机软件专业二年级的秦嘉怡就是去年9月刚刚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转来的学生。她告诉记者,自己中考时因为成绩不理想,没能进入竞争激烈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但在一年级时,她利用各种业余时间自学计算机编程。

    她向计算机专业学长借教科书自学,到书城买编程书回家自学。一年后,她通过计算机软件专业老师的面试、笔试、机考,顺利换了专业。王珺萩介绍,即使考试落榜,也可以转专业,但要在新专业补上漏掉的一年课程学分。

    据悉,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学生能否在本专业毕业,取决于其学分完成程度,如果能提前修完必修课和专业课学分,学生可以提前毕业。王珺萩说,这所学校每年都能有10%左右的学生提前毕业,其中4年制学生约能提前1年毕业,3年制学生则很少有提前修完学分者。

    谁都知道“二次选专业”好,但试水者寥寥

    记者注意到,在上海这座以“教改自贸区”自居的城市,尽管职教界很多人都知道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二次选专业”、“学分制”、“走班选课”做法,但愿意紧随其后试水者却寥寥。

    邬宪伟说,最大限度的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学校为此要实行全面的课程体制改革,小到每学期各种大小教室的使用、排课,大到构建一个选课系统、若干台上课刷卡的机器,都极费周章。

    “本来一个班级一张课表就够了,现在一个班级40个人要有40张课表。还要有刷卡机,以防止学生们逃课。”邬宪伟说,这种制度,学校试了21年,到现在,还只能说在“继续试”。

    上海职教界近来受到“中本贯通”学制的利好,参与试点的3所中职学校(包括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如今都开始试点在个别几个“贯通专业”中制定7年制的全面培养计划。但敢于在学生入学后,给孩子们一个“试错”机会的,据记者了解,只有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职教界一个较为普遍的想法是,在当下职校招生吃紧的当口,搞“二次选专业”不如加快促进“中本贯通”来得更能快速吸引生源一些。毕竟,那3所“中本贯通”试点中职,都迎来了久违的“招生旺季”。

    但邬宪伟看得更远一些,他的胃口更大。他告诉记者,“二次选专业”、“学分制”、“走班选课”等做法都是在为未来打算,“我希望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的学校。”

    在近期几次出国访问中,他重点关注的也是一些“一体化学校”的经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荷兰海事大学都是他努力学习的目标,“职教一样可以出精英人才。”

“更难就业季”高校更需要反思
上海一职校坚持让学生“二次选专业”21年
现代职业教育实质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官方微信账号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