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8月1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践行核心价值观

张金哲:94岁的出诊大夫

本报记者 杨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15日   01 版)

    在北京儿童医院特需门诊的诊室里,94岁的小儿外科大夫张金哲和不到两岁的病人年龄相差近一个世纪。

    张金哲是中国小儿外科的创始人之一,1950年率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创建小儿外科,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外科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出生于1920的张金哲如今仍坚持每周出诊两次,每次接待两位病人。

    “真好!张院士检查完我就放心了。”患儿的父母看完病后感慨道。张院士看病细致认真,因为面对的都是小朋友,有时候,张院士也会变身“魔术爷爷”,伸着大拇指对患儿说,“你玩我这个,我玩你那个”,然后顺势摸摸患儿的肚子,查看病情。

    从零开始创建小儿外科

    解放前,我国仅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有规模很小的儿童医院,主要诊治小儿内科疾病,小儿外科还是个空白。

    张金哲选择小儿外科专业的动机缘于一位老师的孩子得了白喉,憋得喘不上气。当时,张金哲和他的上级大夫都无法治疗,眼睁睁地看着老师的孩子死在自己的面前。 

    1950年,30岁的张金哲受命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立了只有5张病床的小儿外科;

    1955年张金哲调任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15张病床,两间手术室,这在当时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了。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儿童医院的小儿外科已经从只有普通外科发展到骨科、胸外科,肿瘤外科、新生儿外科等十几个专业,儿外科医生超过100人。

    50年代小儿外科初创时,为患儿做手术的器械都与成人的一样。为了提高手术质量,张金哲专门建了一个小作坊,亲自动手制作和发明了50多样手术器械,很多以他名字命名的手术器械和方法至今仍然应用在临床。曾经风行一时的“张氏钳巨结肠根治手术”所需的“环钳”,它的雏形竟是平常用于锁抽屉或锁门用的扣吊,再加上旋转螺丝就变成了环钳。

    类似这样的许多小发明都是从张金哲的工作台上诞生的,同事们把他的工作间称作“张金哲的小作坊”。

    学术成就获国际认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张金哲致力于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症的研究,总结出小儿阑尾炎分型诊断、治疗以及婴幼儿腹部检查方法;还有肠套叠、蛔虫合并症的非手术疗法以及粘连性肠梗阻的分型治疗;创下了国内90例绞窄性肠梗阻无死亡的纪录,荣获卫生部颁发的技术革命先锋奖章。后来张金哲专攻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设计了巨结肠根治术环钳吻合法、直肠纤维外膜松解尾路肛门成型手术及胆肠吻合防返流矩形瓣等手术,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并被频繁引用。

    张金哲院士在忙于临床工作的同时,还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涵盖小儿外科各个领域;著书20余部;参与撰写《小儿外科学》和《实用儿科学》《外科学》以及百科全书等巨著中有关小儿外科的部分。

    2000年,由香港的谭广亨教授及英国伦敦的Kapila教授推荐,张金哲在意大利接受英国皇家学会小儿外科最高奖Denis Browne金奖。该奖项是英国皇家学会以英国小儿外科创始人Denis Browne爵士的名义,颁发给世界上对小儿外科有突出贡献的医生。从1967年开始,全世界每年选拔1人。亚洲共有3人获奖——日本发明胆道闭锁手术的葛西,印度小儿外科创始人甘地和中国的张金哲。

    此后,2002年张金哲被授予印度小儿外科甘地金奖,香港外科学院及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授予张金哲荣誉院士。

    与病人交朋友

    张金哲教育自己的学生要跟病人交朋友。

    他说接待病人是一种艺术,能用3分钟把病情讲明白才是真功夫。患者及家属不清楚病情,医生若不事先把病情以及可能的突发情况告诉他们,等出事了,医生即使口才再好都很难讲清,患者或家属也会很难接受。医生再怎么忙,也应该抽出时间耐心跟病人和家属“讲病”,把病情讲清楚,才能让患者有心理准备。

    面对病患,张院士还提出“降低20分贝”的态度,这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个成功实例。在儿科,常见的情景是,孩子哭闹,大人嚷嚷,连护士叫号的声音都会被淹没。为此,一些医院为护士配备了高音喇叭。没想到结果适得其反,医院越来越“闹腾”。置身于这样的就医环境中,医生和患者哪有好心情?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曾提出“降低20分贝”的口号。一段时间以后,再有孩子吵闹时,家长就说:“乖,护士阿姨说话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声音小了,架也就吵不起来,冲突就化解于无形。张院士说,自己什么态度对待别人,别人就会用什么态度对待你。医生和颜悦色,病人也不好意思恶言相向。

    张院士常对学生说:“好的儿科大夫必然是爱孩子的大夫。”在儿科经常有这种情况:医生对患儿很好,可患儿不但不领情,还打骂你甚至咬你,对这样的孩子,医生也要爱。医生对病人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医生对病人有“爱”,病人又怎么会为难医生。当个仁爱的医生,要从治疗方面为患者着想,也要从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最便宜的药治好患者,那才是好大夫”。

本报记者 杨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8月15日 01 版

市民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
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
白手起家的研究生“兔倌儿”
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 个人奖、组织奖评选表彰启动
青年工作需韧劲 久久方能为功
张金哲:94岁的出诊大夫
该怎样纪念8·15日本投降日
街头魔术义演为鲁甸募捐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