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心箱

忽然有了一个跟屁虫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02日   11 版)

    青春热线编辑:

    你好。我是一名大学生,最近遇见了一件烦心事,想请您帮帮忙。

    前段时间,我发现班里的一个同学老是模仿我,让我心里很不自在,感觉我干什么他都会跟着干。我看书的习惯坚持好些年了,最近我买了一本书,这个同学也跟着买了同样一本;我买了几本杂志,没过几天他也买了相同的杂志。

    这几天我开始利用晚上的时间看看英语,结果发现那个同学也在学英语,而我知道他以前是没有这个习惯的。就连体育锻炼也是,我做什么,没过几天他就会跟着去做。

    这让我觉得特别有压力,而且心里很烦。为什么我做什么他也要跟着学呢?我该怎么做才能摆脱他的模仿?

    小彭

    小彭:

    你好!读完你的来信,我了解到你遇到了一个在行为上很喜欢模仿你的同学,这让你感觉很不舒服,希望能找到办法摆脱这个同学的模仿。

    在我身边的大学生中,也有很多人遇到过与你类似的困惑。这是因为,你所处的年龄正是我们人格发展和人格确立的重要时期,也是价值观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学认为,大学期间我们需要完成的心理发展任务就是“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整合。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会对自己有很多的“不确定感”,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对“自我”形成清晰、客观、明确的认识。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感”,才会衍生出内心很多的冲突和困惑。

    为了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整合任务,我们需要借助外部的一些人和事作为参照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发展,同时,也会格外地重视外界反馈回来的一些评价和意见。比如这个总喜欢模仿你的同学,他就在尝试完成自己的心理发展任务。由于你的出色得到了周围人良好的评价和反馈,他在心理上对你产生了极大的认同感,不但成了你的“忠实粉丝”,而且还希望能够表现得像你一样。可是,他还没有找到适合他自己成长进步的方式,因此才会采用这种最简单的行为模仿来表达“以你为榜样,向你学习”的意图,以期让自己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但是,你心不甘情不愿地被推到了一个“榜样”的位置上,身后多了这么一个处处模仿你的“跟屁虫”,这也让你感到颇为不自在,甚至有些恼火。从你的来信中,我看到你也正在努力探索“自我同一性”,你的方式是坚持好的习惯并从行为上强化它们,以此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重要的是,你对这些“好习惯”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甚至引以为傲,可以说,这些“习惯”和“行为”充当了你的“个性名片”,用来展示你的与众不同。而那个同学的模仿行为,让你感觉自我的边界受到侵犯,也触碰了你内心对“自我独特性”丧失的恐慌,因此你才会觉得反感和排斥。

    要消除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有两种办法:治标的办法就是阻止这位“粉丝”的模仿行为,但谁能保证不会再出现“粉丝2号”呢?而治本的办法就是通过调整你自己的观念和心态,来摆脱别人的模仿行为对你造成的困扰。要想治本需要你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因为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整合并不是一个简单过程。你需要慢慢地将对自己外部行为意义的关注,逐渐转化为对自己内在品质提升的关注。

    随着你的“自我同一性”整合过程的不断进展,当你能够从通过行为表现“自我独特性”,逐渐变成尊重并欣赏自己内在人格的“自我独特性”时,你就会发现,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类型不同,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同样的行为内化到不同人的个性当中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坚持跑步这个行为,内化到一个积极的人身上会成为有毅力、持之以恒的品质;而内化到一个消极的人身上,很可能就会是固执、刚愎自用的特征。同样道理,想磨砺出一种优秀品质,适合你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别人,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的独特魅力,无论如何都不是简单的行为就可以模仿的。

    当你可以从容淡定地关注自己内在的成长时,你会发自内心地感谢今天的自己所遇到的困惑和付出的努力,也会感谢那个可爱的“粉丝同学”。

    小月儿

微信朋友圈里的“黑”与“逃”
都来说说朋友圈
没有背景该怎样赢得机会
忽然有了一个跟屁虫
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