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观察

新时代优秀青工新追求:有比物质奖励更重要的

本报记者 袁贻辰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13日   T03 版)

    2014年11月5日,辽宁省沈阳市,第十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电焊项目组,选手们在候场。本报记者 赵迪摄

    采访中的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本届“振兴杯”兵团代表队的90后焊工选手邵旭鹏,年仅23岁就在省赛中夺魁,因而晋升为高级技师。在单位,已成为技术骨干的他还带了好几个徒弟。

    这个被领队着重推荐的“种子选手”在今年的比赛中拿到焊工全国第18名的好成绩,可他却在谈及自己备战理论考试的经历时苦笑起来,“说真的,我的文化水平还是太低了,稍微深一点的知识就看不懂了。每次都特着急”。叹了口气,中职毕业的他一字一句地说,“如果有机会,我真想继续读书。”

    和邵旭鹏有着同样感受的新时代优秀青工不在少数。但媒体在关注这些年轻人时,更多地把视角放在了命运转折这个“新闻噱头”上。这些年,各类“技能改变命运”的鲜活故事频繁见诸报端。尤其是在“振兴杯”这样一个大舞台,时常会看到一个20来岁的毛头小伙子在比赛后上演从中级工到高级技师的“惊天跨越”,亦或是一个中职毕业生靠比赛的好名次涨了好几倍工资,赢得了车子、房子。

    诚然,这是一个个励志色彩颇为浓厚的故事,主办方、企业、参赛选手都“皆大欢喜”。但邵旭鹏的一番肺腑之言却如同一盆冷水,让“技能改变命运”的情结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考。虽然不愿承认,但事实确实是,物质奖励再难“喂饱”新时代优秀青工了。 

    或许,我们只是一门心思把我们认为最好的给了这些值得被嘉奖的青工,却在不经意间忘记思索,深造机会、多元化发展的可能……这些有点“看不见摸不着”的“奖励”会不会也是这些新青工内心渴求的。

    广西代表队网络管理员参赛者廖学旺告诉我,对于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来说,“吃苦是应该的事”,比起奖金、职务这些物质奖励,“发展机会和空间更为重要”。事实上,青工靠技术获得认可无可厚非,也是好事一桩。但若是这认可能兑现成更好的发展机会,那么对于青工来说,应该更能从内心培育其钻研技术的信念理想。

    不得不提的是,青工需求发生改变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可以看到,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方针。俗话说,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在本届“振兴杯”大赛的开幕式上,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部长郭美荐也提到,我国目前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技能型人才肩负着重要使命。

    换句话说,那些“精神奖励”不仅仅是部分优秀青工对自己“更上一层楼”的愿望,更应是整个国家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让这些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青工在理论和实操中更进一步,让他们离真正的高技能人才近些,再近些,真正帮助他们实现从产量提升到产值提升,应是这个社会的使命。

    可喜的是,已有一些地区作出了尝试。在“振兴杯”大赛的举办地沈阳有一个“双证班”,这个“班级”设高中起点专科班数控技术、专科起点本科班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两个专业,以在企业表现优秀的青年技师为培训对象,通过为期3年的教育,使其取得本(专)科学历证。几年来,“来自沈飞、金杯等企业的590名优秀青年工人参加学历班,技术理论水平显著提升,在短短几年里,各种技术革新达500多项,为企业增效近亿元”。

    “振兴杯”走到第10年,也正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或许这样一个国家级一类竞赛对选手由物质奖励向精神奖励的转变,能释放一个信号,更能彰显一种态度。在这个“顶尖高手竞技场”,这样的行为能鼓励全社会青工,通过学技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技能型人才,更能从实处体现对新时代青工成长成才负责的态度。

新时代优秀青工新追求:有比物质奖励更重要的
邵旭鹏:90后高级技师携徒出战“振兴杯”
青年技能人才“难招难留”现象如何破解
王先云游学记
领队心语
图片新闻
青春出彩谋发展 技能聚力再振兴
应振兴之势 乘发展之风 亮青春之帜 展技能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