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致力于推广阅读的机构一样,张丽娟最初创办“青番茄”也是因为对阅读的喜爱与渴求。“我在社区给女儿办了一个儿童绘本图书馆,只能容纳六七十人的场地常常吸引100多人前来,我就想,能不能把图书馆也像商店、超市一样搬上互联网呢?”
后来让种子萌芽的,是张丽娟与朋友的一次闲谈——中国年人均阅读量是4.4册,而以色列人均阅读量是64册,这巨大的差距,让大家不约而同地想为推动国人阅读做点什么。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张丽娟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以快递送书上门为服务模式的免费图书借阅网站——青番茄。
创办青番茄之前,张丽娟曾有过几次创业经历。虽然没有从事过阅读推广或运营过图书馆,但她对互联网并不陌生,这使得青番茄一起步便有着很深的互联网烙印——与多数的公益组织在边远山区或小学捐建图书馆的传统模式不同,“青番茄”的运营模式和电商有些类似:用户注册成为会员、缴纳押金、网上下单、快递员将选好的书送到手里,看完之后联系还书,快递小哥再上门收书。
注册成为会员需缴纳押金,押金从110元至510元分成4个档次,押金梯度不同,用户可以借阅的图书数量和时间也不同,此外,在网络端收集到的会员资料以及由此形成的读者群数据库,也会为青番茄带来可观的广告收益。“这样的模式一开始很受欢迎,所以前期会员数量增长非常快,最多的时候到了近百万人。”青番茄的媒体宣传部负责人陈桂梅介绍说。
然而,随着时间的积累和会员数量的剧增,书籍周转效率较低再加上高额的物流费用让青番茄遭遇了非常大的发展瓶颈。“假设物流公司邮寄一个包裹的价格是10元,一名会员一次借阅图书的行为将产生两趟物流费用即20元。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的账单,最终变成“青番茄”难以承受的负担。
是否有一种新型的模式能让青番茄能可持续发展?张丽娟开始思考在城市里开拓更多的公共空间作为图书馆。2013年3月,青番茄正式启动咖啡图书馆计划,通过与咖啡馆合作的模式共同建立城市图书馆,并创意性地提出了“INLIBRARY”阅读空间符号——该符号出现的地方也就意味“内有图书馆”,通过跨界合作,将身边零散的公共空间变身为一个个小型图书馆。
在这个计划里,青番茄为咖啡馆免费提供数百册图书,并定期更换书籍,咖啡馆则统一“INLIBRARY”视觉标识外,在青番茄官网上,建立咖啡馆门店的独立页面,展示咖啡馆及馆内藏书,读者还可以在网上搜索自己最近的咖啡馆和馆藏书,还可以完成所借图书在所有咖啡馆的通借通还。
2014年10月,青番茄的首款免费借阅APP正式上线,通过移动互联网将全国近1300家“INLIBRARY”图书馆空间和读者进行了联结,通过APP,读者不仅可使用地理位置服务,快速查询身边的图书馆,并在馆内使用手机扫描图书条码进行免费借阅,也可浏览最新上架的图书及图书馆的文化创意活动。青番茄这次转型,开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纸质书借阅新方式,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端渠道,用户因书、阅读兴趣而形成的社交平台构建初见雏形。
如今,“INLIBRARY”阅读空间符号开始从北上广到全国咖啡馆蔓延开来,截至目前,全国60余个城市已经有超过1300家咖啡馆变身为“小图书馆”,而“青番茄”也在积极争取与一些门店更多、分布更广的线下空间合作,包括银行、高铁站、酒店等。
“INLIBRARY”能否成为青番茄转型的有效路径还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在张丽娟看来,互联网都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是当下必须要顺应的趋势。“我们希望“INLIBRARY”会和WI-FI符号一样,成为“公共空间的标配”,当这个标识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时,也就意味着“图书馆”也已经无处不在了。
本报记者 武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