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8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明天,他们去哪儿

实习生 田荣娟 刘言 江山 本报记者 卢义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8月18日   05 版)

    如果单从数据来看,在未来,毕业生就业地域可能将更加集中在中小城市。

    “从毕业去向的城市类型来看,2010~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副省级以上城市与在地级市以下就业的比例基本持平。”麦可思研究院研究人员马妍表示,在过去5年里,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在直辖市为两成左右,在副省级城市有三成,在地级市及以下的地区接近五成。

    麦肯锡报告预测,中国接下来20年城市化进程的主战场将从40个超大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其他省会城市等)转移到数百个充满活力的中小城市。

    “现在很多90后都去小城市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也是国家社会现代化的需求。”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授顾明远看来,“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竞争激烈、人才饱和,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去中小城市就业,“现在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在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创业的机会比以前更多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也注意到,从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流向来看,选择“北上广深”之外城市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目前受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大城市的人才处于饱和状态,人才的结构基本还是现有的存量,对人才增量的要求并不是很明显。”

    为什么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来更愿意选择去中小城市发展?陆杰华认为,随着社会形势发展,毕业生不得不更多考虑到就业机会、户籍政策、福利待遇、生活成本等因素,向直辖市和特大城市聚集的趋势将逐渐放缓。

    在他看来,户籍的限制是毕业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最近户籍改革的信号,包括北京、广州等城市在内的特大城市将严格控制户籍,“虽然可能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但落不了户,这也是一个问题。”

    就业城市的生存环境、发展空间也是毕业生考虑的主要因素。陆杰华表示,目前不管是特大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整个经济发展都处于同样的发展格局上,因此对大学生来说,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势头整体上看并没有太大差别。

    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教授李杰也认为,与前几年的情况不同,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除了北上广之外,一些省会城市以及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实际上它的整个生存环境、生活条件,甚至创就业的机会不一定比大城市少。”

    “很多毕业生还要考虑生活成本的问题,年轻人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生活环境相对宽松一些的地方可能会更好一点。”李杰说。在他看来,大学生就业城市流向变化的原因与现在的大学生群体特征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是80末90后在找工作,他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那么重,很大程度上更以自己的志向、兴趣作为首选条件,选择工作的前提和过去相比有很大变化,可能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这样也带来了转变。”

    虽然整体来看,大学生就业流向呈现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但不同行业的表现不尽相同。

    北京一位研究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教授表示,医疗行业的就业虽然也倾向于二三线城市,但个人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比较慢。“在二三线城市里,年轻人受到的培训、锻炼的机会相对少一些,所以他的专业技术水平进步的速度也会比较慢。”

    金融行业也是如此。“虽然二三线也有金融活动,但做金融的还是在大城市机会多,空间大。”清华大学金融学教授李心愉认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资本运营研究中心主任冯鹏程也认为,对金融行业来说,毕业生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没有其他行业那么明显。

    “随着中国经济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由一线向二线转移,我相信会有一些转移,但是对金融来说,可能没其他行业那么明显。因为金融是高端行业,如果只是存款、取款、放贷,有可能往二三线城市去,但是高端的金融服务业一定还是在大城市。”冯鹏程说。

    与金融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制造业,“如果在制造业发展,学生普遍都在二三线城市。如果只从事科研工作,有可能在一线城市发展。”清华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授段广洪说。在他看来,一线城市不适合发展实体制造业,未来将有更多和制造业相关的企业会搬离大城市,只剩科研机构,而大学生未必人人都能搞科研。

    “留在大城市的大学生,可能更在乎这个城市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陆杰华认为,大学生找工作无论去特大城市还是去二三线城市,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自己的价值,考虑自身的发展。

实习生 田荣娟 刘言 江山 本报记者 卢义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8月18日 05 版

“互联网公司更符合我们年轻人的个性”
大学生与高校该怎么办
明天,他们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