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同此凉热”是形容近日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的恰当表述。
本周一(8月24日)当天,全球股市似乎集体进入了“股灾”模式。当日率先开盘的亚太股市首当其冲,中国沪指暴跌8.49%,创8年半来最大跌幅,两市共有2100余只股票跌停。不仅如此,在期货市场还有13个期货品种跌停。美股三大股指周一当天也全线下挫,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幅为3.57%;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3.94%;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幅3.82%。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股市当日也均告下跌。
情况并未随着“黑色星期一”的过去而好转。
周二厄运仍在持续,中国A股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大关,跌幅为7.63%。美股虽然大幅高开但最终还是以收跌告终,标普500指数跌幅1.35%,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幅1.2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幅0.44%。
一片萧瑟之中,众声喧哗——有人说,全球股市暴跌由中国引燃;有人说,股市大跌仿若“大萧条”序曲,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谁打喷嚏,谁遭殃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们记得,中国一枝独秀带领着一众“新兴经济体小伙伴”,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如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当全球经济在复苏中略有波澜之时,比如,股市遭遇暴跌之时,人们又想起了中国。
但全球股市暴跌真的是被中国A股震荡“传染”的吗?
“中国的金融变化与全球市场的变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中国的股票市场从资金层面来讲,是一个有管制的、相对封闭的市场。尽管我们有沪港通、QFII等境内外股市的互联互通机制,但这不足以影响市场。基本上,中国的股票市场跟全球其他的市场之间没有资金通道,也没有实际的资金往来,因此,不存在因果关系。”
事实上,除了中国因素,这一轮全球股市暴跌至少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首先,美联储加息已经“箭在弦上”,外界预期这一动作可能最终出现在今年9月。由于美联储政策的影响力远超其国境范围,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复苏都将受此影响。而美联储加息对于增速已经放缓的新兴经济体的最大影响是国际资本流向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部分国家面临“资金出逃”的问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的加息预期已在市场发酵多时,基于这一预期,今年秋季也被称为‘多事之秋’,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不应否认。”
其次,国际油价大幅下挫,24日,纽交所油价自2009年2月以来首次跌破每桶40美元。此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对于世界经济而言,“油价大起大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
而美股及全球股市的暴跌也有其自身因素,有分析认为,美股此前已经连续数年保持“高空飞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股市已攀升了200%;自2009年3月初以来,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约220%,而近日的下跌仅在此基础上造成了11%的损失。所谓“有涨必有跌”,近期美股的跳水一部分原因来自自身的调整。
中国仍有充足“弹药”,股市暴跌不至于“伤筋动骨”
与其说是中国股市直接“传染”了全球股市,不如再看深一层,这一轮全球资本市场的震荡,一定程度上与全球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信心有关。
“在美联储加息的全球大背景下,近期公布的有关中国经济的一些信号和数据不乐观,并且被误读,是本轮全球股市暴跌的导火索。”李稻葵说。
8月21日,中国财新传媒公布的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初值为47.1,创7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这引起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失速”的担忧。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说,中国的经济占全球GDP的15%,大约一半的全球经济增长来源于中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篇文章说,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4%,这个数字放在其他任何国家,都将是“蔚为壮观”的,但是放在中国身上,这是中国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的增长率水平。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一篇题为《中国股市暴跌:这如何影响世界其他地区》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经济一旦有危机就会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严重影响,对于那些将出口商品到中国的国家和企业而言尤其如此,这是因为中国是石油、铜和铁矿石等工业大宗商品的重要买家。
“中国经济目前还未出现明确稳定的信号,从而国内股市动荡给境外的股市调整创造了借口。”李稻葵说。
但此轮股市暴跌真的会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吗?
CNN引用德勤(Deloitte)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的话说,中国股市暴跌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甚微,因为仅有7%的中国城市家庭的财富在股市之中,大部分中国城市家庭的财富还是极大地集中在不动产上。
李稻葵认为,对于中国经济的前景,“没有必要过于悲观。”他分析说,“目前对中国经济的悲观情绪主要是基于两个误判导致的。”
“一是外界对于中国中长期增长潜力的误判。”李稻葵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我们还有48%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及中西部地区,7000万人口尚未脱贫,人民的发展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二是从短期来看,外界对中国政府的‘弹药库’是否充足的判断是有误的。事实上,中国的‘弹药’十分充足。例如,利率还有下降的空间、长期债券的发行还远远不够等等,中国改革的空间仍然巨大。”
今年7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发布了一份名为《2015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的报告。这份报告称本轮宏观经济走势下行态势有望在今年底到明年一季度实现反转,建议政府推出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以促进投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现在我依然认为我们7月初的判断是正确的。目前中国房地产已经处于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交易量正在提高;基础设施领域的各项投资也正在逐步落实。当然,这个判断并非没有条件,还需要政府更加积极地出台一些政策,对经济进行一些‘微刺激’。”李稻葵说。
说全球金融危机“重演”,言过其实
那么,全球股市全面下挫,真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乃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大萧条”重演的前兆吗?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李稻葵说,“今天的情况与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完全不一样。全球有两个经济上相对比较健康的经济体,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这两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总量中占比很大。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央行都在严阵以待,各种营救措施和应对机制也是健全的。”
赵锡军也认为,虽然全球经济面临调整,但“说大萧条言过其实”。“严格来讲,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各个不同市场的危机和震荡一直没有断过。很难说这是又一次金融危机。这是市场又一次不同程度、不同领域的震荡。”
此外,从数据上来对比,金融危机重演的说法也很难成立。CNN在8月24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相比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今天的“黑色星期一”虽然带来了不少恐慌情绪,但事实上道琼斯指数最多下挫了6.6%,要知道,在1987年10月19日那天,道指可是下跌了22.6%。
《经济学人》杂志指出,重演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太可能。现在亚洲各国都有更好的抵御这类危机的经济环境。在上世纪90年代末,触发了危机的货币挂钩制度已经为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各国的外汇储备更加庞大,金融监管体系也更可靠。类似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不可能发生。今天的全球银行系统已经比2008年危机前的状况更加坚实。
赵锡军教授说:“当然,整个全球经济总体来讲面临着结构和政策的调整,这是毫无疑问的。”
《经济学人》杂志在近日的一篇文章中对全球经济分析认为,目前的全球经济处于一个显著的转型时期,换句话说,因为发达国家正在试图“正常化”政策、中国正在试图实现经济“再平衡”。这种转变对于政策制定者以及市场而言,都是在波动中进行应变的困难时期。
“但即便如此,也不见得会出现2008年甚至上个世纪30年代那种萧条的情况。我们不能用传统的判断和看法来衡量现在新的局面。现在的局面远远比传统局面更加复杂。”赵锡军教授说。
本报北京8月26日电